① 苏州园林关于花草树木的导游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美的便如天堂一般,其中的花草树木更是郁郁葱葱,十分有灵气便让人想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② 花的解说词怎样写

花的解说词是对花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内面解释的形式,或介容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现代社会,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空前繁荣,解说词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像新闻图片、产品展销、书画展览、文物展出、标本说明、影视解说、园林介绍、景点导游等都要运用到这一文体,因而学好这一文体的写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③ 关于导游词介绍牧丹花的作文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此句即道出了洛阳的"地脉"使牡丹得天独厚。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牡丹栽培。早在隋代的皇家园林--西苑中就开始大量地种植牡丹。洛阳牡丹以品种繁多,花色奇丽而名扬天下。故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句流传于世。

洛阳盛产牡丹,民间有个极有趣的传说。

说是在隆冬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则天饮酒作诗,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谁知道牡丹枝干虽被烧焦,到第二年春,反而开得更盛。人们对牡丹更有偏爱,赞之为“劲骨刚身”、“焦骨牡丹”。宋代欧阳修曾把中国各地的牡丹加以对比,得出了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的结论。自此,“洛阳牡丹甲天下”说便流传于世。

国色牡丹园又名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位于洛阳市邙山中沟西。占地面积700亩,其中牡丹观赏园分南园和北园,面积400亩,育苗300亩,搜集国内牡丹园艺品种500余个,野生种6个,培育新品种72个,数量50余万株,引进国外园艺品种100余个,数量5万株。年繁殖九大色系,品种齐全,花大色艳的优质商品牡丹30万株。目前,已成为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洛阳国色牡丹园自1984年开始收集、引进全国各地的牡丹新品种,培植野生牡丹;历时10余年,繁育全国各地的牡丹品种450多个,30余万株,并选育出牡丹新品种70余个。现在国色牡丹园内,清流碧波、珍品荟萃。每逢花会,花香醉人。

国色牡丹园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更注重科研,市场开发,先后承担了牡丹促成栽培,周年开花技术的研究,已获得成功。建立了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年销往国内外牡丹10万余株。曾六次被国家林业部、河南省林业厅评为先进单位。1999年5月被中国林业种子公司定为洛阳牡丹出口基地,同年12月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定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2002年3月迎来了国色牡丹园发展的大好机遇,被市林业局接管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建立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的指示精神,市林业局党组提出建好国色牡丹园,带动牡丹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思路,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高起点、高质量,全面实施改扩建工程,新建了北院大门,停车场8000㎡,休闲广场10000㎡,旅游公厕5座,铺设园林新道20000m,人工湖1500㎡,扩大国内外牡丹精品观赏园300亩,增加绿地20000㎡。栽植各类绿化树木1.2万株,园容园貌焕然一新,一个全新的国色牡丹将在牡丹花会笑迎宾客。

④ 百合花 解说词

解说词。。。查了半天。。晕

“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回员,通过我们的谈话得答知他是“我”的老乡。
在为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开始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来帮他,最终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还把衣服挂破了。后来,他回去了,但给我留了两个干馒头。“我”则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后来,有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担心,后来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医护队才受中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⑤ 关于荷花的导游词,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荷,又称莲,也叫芙蓉、菡萏、芙蕖、泽芝等。荷是我国栽培的历史悠久的植物,因其花朵艳丽,清香袭人,倍受人们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荷之作不可胜数。
几千年以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灼灼芙蕖”、“菡萏盈渠”的优美诗句,这大概是荷之见诸诗文的最早记录。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盈盈的碧水,绿绿的荷叶。采莲叶驾着轻捷的小船,在茂密的荷叶丛中往来穿梭。短短几句,展现了一幅景色秀美,风光怡人的江南莲乡图。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诗歌中记载的也很多。曾有“诗家夫子”之称的王昌龄也写过《采莲曲》,描写采莲女在绿叶红花中一面歌唱,一面劳动的盛况:
“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荷佳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分外红。”
读了此诗,令人对西湖的莲荷之胜油然而生向往之心。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生长于污泥之中,却姿容素雅,气韵高洁,向来被人们称为气质高雅,品德正直的象征。屈原向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甚至连住的房子也要“葺之兮荷盖”,表现了他伟大而高尚的人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喜爱中国文学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爱莲说》这篇文章的。上面这段生动描写荷叶挺出水面,亭亭劲秀的风姿的文字,就出自于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
周敦颐是北宋道州人。他是封建理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属唯心主义,给后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长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但他在《爱莲说》中描写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态和高尚品格,却一直为后世景仰和推崇。如果不是这篇《爱莲说》,恐怕现在知道周敦颐这个名字的就寥寥无几,这也许就是人以文传吧!
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白莲》诗,则另有一番情致和韵味。
“素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淡淡的涵咏诗意,眼前便浮现出这样一幅清幽的图画:月晓风清,一朵白莲欲堕末堕,孤傲地凌波独立,宛如白衣飘飘,玉洁冰清的瑶池仙子,纯洁得不带丝毫俗气。
在这首诗里,花即是人,人即是花。诗人把白莲写得栩栩如生,倾注了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诗人咏荷,大都是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因作者的心境不一,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歌颂的是一种清新可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秋夜无聊,闭目静心地倾听那淅淅沥沥的冷雨,轻轻地敲打在枯荷上,那种单调、凄清的声韵,别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壮美。两者虽然同为咏荷佳句,却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荷花因其姿容素雅,清秀可人,“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观之可以使人清心去俗,尘念皆消。因此,观赏者络绎不绝。夏日观荷,清晨和月夜皆是绝妙之时。
曙色欲晓,露冷风清,轻烟似的薄雾缭绕在荷塘里,清凉的晨风中混和着轻疏淡远的荷香。满塘碧绿的荷叶,有数枝小荷,自水面擎起尖尖的莲笔,更多的荷花怒放着,有的粉红似霞,有的洁白如雪,点缀于绿叶之中,雾气在荷叶上凝聚成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绿叶的衬托下,竟有了一种珍珠的质感。微风轻拂,一颗颗珍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聚散不定,十分有趣。有时几颗珍珠聚成一颗大珍珠,荷叶不堪负载,身躯一晃,颗颗珍珠滴落荷塘,“叮咚”有声,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趣。朝阳升起,映在荷塘里,绿的叶,红的花,白的花,晶莹的水珠,浴在阳光下,折射出满塘的七彩斑斓
月下的荷塘,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景致呢?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生花妙笔,把月光下荷花和荷叶的色、香、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其状物之精美,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诗情荷韵汩汩流,千百年来,莲荷以其妙曼轻柔的姿容,一直给人以美的享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牡丹喻为花之富贵者,菊花喻为花之隐逸者,唯独把荷花喻为花之君子。荷花的这种气质高洁的品格,将永远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⑥ 关于牡丹花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洛阳,我是你们的导游xxx,现在正逢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和世界邮展期间,所以洛阳也是热闹非凡,请大家在观赏牡丹花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物品,下面大家就由我带领大家观赏洛阳牡丹,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些洛阳牡丹的知识。
牡丹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花卉,原为野生植物,与荆棘无异,主要产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巴山秦岭、山西的中条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区,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牡丹在洛阳栽培,据史料记载: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隋志·素问》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的记载。自隋以来,牡丹在民间栽培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宫廷的宠物。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辟西苑周200里,多种牡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及至唐宋,洛阳一直处于国都、陪都地位,栽培、观赏牡丹之风日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皇家宫苑,寺观园林,私家花园鳞次栉比,宋代理学家邵雍写有"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之名句,可想当时洛阳园林之盛,花卉之壮观。每至春暖花开时"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成为京城洛阳的亮丽景观。诗人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马光的"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均描绘出唐、宋时期洛阳人们赏花的狂热程度。
中国的著名花卉数百种,各显其长,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极高。它花朵硕大,品种繁多,姿色万千,冠压群芳。"观古今花谱,佳丽360多种,无一可与牡丹伦比。因此,被誉为"花中之王"。而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于牡丹生长发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他饱览了洛阳名胜古迹,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据说,很早以前,邙山上的野生牡丹人们不以为贵,常割其为柴,有个青年十分怜惜,将其移植院内,精心护养。在一一方手帕,上面绣有大朵的牡丹。这个青年纳闷,正要相问少女忽然不见了。展开绣帕,但见上面题有一首诗:"芳名洛阳花,邙岭为我家。感君情意重,来春见奇葩。"到了第二年春,这位青年家中的牡丹花困果然丰硕艳丽,婀娜含情,从此他便以种植牡丹为生,家境日见丰裕。看来,传说中的这位后生该是洛阳最早的"牡丹种植专家"啦。
自唐代以来千余年间,洛阳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龙城录》中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历代文人学士吟咏洛阳牡丹流香吐馥、旷代绝姿的诗句美不胜收。唐人王亦真写洛阳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于悟",此诗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珍贵及人们对牡丹的挚爱。

⑦ 一般花展的导游词一概包括哪些内容

一、习惯抄用语。即游览前的“欢迎词”、游览结束时的“欢送词”等。

二、整体介绍。用概述法介绍
旅游
目的地,帮助游客宏观了解,引发游客兴趣。

三、重点讲解。即对主要游览内容的详细讲述,因而是导游词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
重点突出对花展的详细介绍,包括规模。花的品种,产地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选择“好评”,谢谢您的采纳,好运与你常在,麻烦给一个好评吧^_^)

⑧ 写茉莉花的导游词

在奶奶家的阳台上,有一盆美丽芬芳的花—茉莉花。

茉莉花的花朵是雪白回的,在枝上答开起一簇簇的花。那些花瓣长尖长尖的,花瓣的中间有一条凹着的线。它们像插在花蕊上一拔就拔出来似的,花蕊的中间有一个圆鼓鼓的花心,常常招来几只可爱的小蜜蜂。

刚长出来的叶子圆圆嘟嘟的,可爱极了。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子的中间也有一条凹着的线。有一些叶子里还有一个小花骨朵呢!叶子慢慢地拉长、变大。往上翘一点,清晨起来,上面还有一点露水哩!

茉莉花的花香也很迷人,头疼的人闻到他,头就不疼了;烦恼的人闻到了它,变愉快了;枯燥的人闻到了它,变快乐了。不管什么人闻到了它,心情都好了。

茉莉花给人带来的感觉不同。奶奶有时候晚上在树下乘凉,还在那常常说起她的宝贝儿茉莉花。我想,如果奶奶家到处都是美丽、芬芳的茉莉花,那该有多美、多香啊!

⑨ 槐花导游词怎么写

槐花沾雨香更浓

我惊诧于槐花的美是在那个初夏的傍晚,暮色苍茫中,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远远地望去,公路不远处那个小村庄就淹在槐花的香山雪海里了,那漫山遍野的槐花,给小山村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白纱。我猜想,这个即将到来的夜晚,那槐花香一定会萦绕在村民们的梦里了,整个山村就枕着槐花香睡着了,我想那个小山村应该叫槐花村,那村里的姑娘一个个美如槐花……

与槐花的相识是在小时候,老家的房后和许多人家一样,都栽着槐,槐不像其它的树,人家搬走,那树也枯了,荒了,槐不是这样,三五年你回去,那槐还是蓬蓬勃勃地生长,槐是一种亲近人的树,无论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会看到槐,一棵或几棵,三五成群,或散居着或聚集着,就像乡下的麻雀,成了不离人的伴儿。槐花在五、六月间就开了,在乡村许多花出尽了风头它才珊珊来迟,满树一串串金盏银坠儿,老家就氤氲在花香里了。常记得老家房后有几棵老槐树,高高大大,春天的时候,就有喜鹊在树上喳喳地叫,后来,就垒了一个窝,母亲说,喜鹊是个快乐的鸟儿,来回忙活着,就增添了乐儿。初夏时节,槐花开了,满树银白,就像吊着金盅银串儿,搬来一桌一凳,坐在树下看书,听蜜蜂在树上嗡嘤嘤,浸在花香蜜意,那种景让人沉醉如仙。

2005年的6月2日,我来到了古镇的庙下广场,重修后的广场鲜花点点,广场上游人如织,到处是茑燕舞,广场边上的那几棵老槐树,老远就能闻到花香,就想起诗人王洪静的一句诗来,"一串串,香透了半个村庄。"用在这里,就是香透了半个古镇呢。那些槐花快活地生长着,盛开着,那一串串花就吊在空中,散着一种香气,一种无法比拟的香气,一种穿透力很强的香气,主人感觉到一种律动,一种妙音儿,一种秀景儿, 就像一杯醇酒让人欲罢不能,一切都醉了。站在树下,就感受觉那些花儿在动,在窃窃私语,第一次感觉到花香的魅力。来到树下,到处是蜜蜂,嗡嗡嘤嘤,转呀转呀……槐花又一次地开放,不仅仅给带来一种阅观,更主要的是,在花里,老者居多,我们是来赏花,槐花没有张扬,是一种大美,是一种整齐美,是一种不张扬的美。在花香里,我想起家乡的老槐林,还在槐花香里忙活的老母亲,你是不是也在花香里沉睡,家乡的花是不是也开得旺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