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的导游词
Ⅰ 黄河的解说词
治水:从三门峡到小浪底
穿越了陕晋峡谷,切割了黄土高原的黄河,泥沙俱下,灾害频仍。黄河变清,黄河
安澜,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年之梦。“万山不隔中秋月,百年复见黄河清”。千百年来,
人们祭祀、人们祈盼,人们铸起巨大的铜牛,一东一西,锁住黄河。然而,黄河依然是
黄河,灾害也依然是灾害。这两只锈迹斑斑的铜牛,在河床的泥沙中沉睡了上千年,它
们是黄河泛滥的历史见证。
远古时代的大英雄大禹承担起治黄的重任。涛涛黄河流经了潼关古渡,却被中条山
和华山一左一右阻拦了它的畅通,大禹抽出斧头,连砍三斧,劈出了人门、鬼门、神
门,黄河穿山而过,哺育了中原儿女。人们用中条山的“中”字和华山的“华”组合起
来,命名黄河流过的地方为“中华”,而三门峡正是中华腹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儿女就迫不及待地去尝试圆自己的河清之梦。
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到了铜瓦箱决口地点,在黄河岸边久久徘
徊,对流传在河南陕县一带洪灾民谣“道先二十三,黄水上了天,冲真太阳渡,捎带万
锦滩”感受颇深。为了治理水患,国泰民安,他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落实
毛泽东指示,周恩来亲自组织研究治黄问题。究竟在哪入手呢?水利学家捧上了一摞又
一摞沉甸甸的历史资料。
在三门峡建一座水库的设想,早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日本人研究过,美国人也研
究过。但由于担心泥沙淤积和库区淹没损失都很大,而未作结论。1954年苏联专家竭力
推荐在三门峡建高坝大库的方案。日本人、美国人和国民党政府干不成的事,在苏联帮
助下的共产党政府一定能干成。
1955年,国务院的一位副总理在怀仁堂向全国人大代表们宣布,将在三门峡修建新
中国第一座高坝水库,水库建成之后,在座的代表和全国人民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
千年来所梦想的那一天———海晏河清!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一座高106
米、长875米的大坝横空出世,截断了涛涛黄河。
千年泛滥的黄河被制服了,千年浑浊的黄河似乎开始变清了,人们欢呼根治黄河的
伟大胜利。三门峡成了新中国的骄傲,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了大跃进的颂歌。1960
年制版的二元人民币上印有雄伟的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然而,黄河毕竟是黄河,它不但没能变清,滚滚泥沙还大有淤满三门峡之势。蓄水
仅仅一年半,就有15亿吨泥沁沙铺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形成拦门沙。回水倒灌渭
河,渭河流域水位全面抬高,渭河河床也高出地面5米。800里秦川的千里沃野出现了次
生盐碱化和沼泽化,浊水继续西侵,危及西北文化中心古城———西安。
而在下游,由于三门峡的拦截,水速减缓,大大降低了黄河的输沙能力。每年有4亿
多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河床抬升的速度逐年加快,地上悬河的长度也逐年拉长。专
家们认为,黄河的泄洪能力在继续衰退。洪水的威胁也没有减轻。
三门峡的成败始终牵动着共和国缔造者的心。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专门召开的治
黄会议上,第一次对工程决策作了反思。向被错误地遭受批判的专家赔礼道歉。晚年的
周恩来已是重病缠身,但他还牵挂着三门峡。他曾对人讲,三门峡的事他交不了账。
毛泽东看到建成了三门峡也没有出现什么“黄河清”,于是沮丧地说:“三门峡不
行就把它炸掉。”
如今,这一纪念碑式的工程还矗立在黄河上,黄河嘲笑着大禹的子孙。千古民族夙
愿又一次在混沌的黄水中化为泡影。
三门峡留给我们的遗憾,我们能不能化解?黄河留给我们的威胁我们能不能防范?
在总结和借鉴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教训之后,经过数十年的酝酿,国家决定兴建黄河小浪
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再保黄河二十年的安澜无恙,提高黄河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
跨跃到千年一遇。
时代在前进,昔日计划经济的主观臆断,已被市场经济的科学决策所取代。尽管小
浪底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不如三门峡,但国际招标的现代化管理和科技支撑的大规模
现代化施工水平,使小浪底工程固若金汤。小浪底的建成必将大大减缓黄河对下游的威
胁。千年苦难的黄河母亲,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污染:黄河的现代病
青藏高原,巍巍雪山,一望无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冰川的一条大河,向东曲
折地流过黄土高原之后,就变成了一条浑浊不堪的河。世界于是有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奇
特河流。在这条河流两岸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曲折坎坷的悲剧。
那么,黄河的病症有哪些表现?黄河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古老的黄河,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问题,但由于人口的激增和人类不适当
的开发活动,曾经秀美和西北的曾经清澈过的黄河,失去了往日的英姿。地域的资源分
布,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落后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生产方式,致使宝贵的资源和能源得
不到合理而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变成了毒水和垃圾排向黄河,黄河成了藏污纳垢
的排污沟和下水道。我们的母亲河年年岁岁,日复一日地被迫吞咽着肮脏和污淖,日益
憔悴和丑陋。90年代,每年注入黄河的污水近30亿吨。黄河污径比高达14%,如果说平
均每立方米黄河水里有38公斤泥沙,那么,我们不要忘记每立方米黄河水中还有52公斤
的污水。
垃圾———这铺天盖地的垃圾就在黄河岸边堆放,风吹日晒、雨水浸淋,高浓度的
渗滤液透析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威胁,垃圾的渗滤注入黄河,更使黄河水质的污
染雪上加霜。黄河流域这种露天堆放的垃圾场竟数以百计。
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和涑水河,河南的莽河,内蒙古的昆都拉河携带大量的工
业和生活污水,直入黄河。黄河已有2/3河段的水质丧失了饮用功能。这一片片白色的
泡沫散发着恶臭,这一缕缕黑液挟裹着剧毒,不仅污染了黄河干流,还渗透沿黄两侧的
地下水中,污染了地下水,河水不能喝,连井水也无法饮用。两岸群众饱受污染之害,
染上各种疾病,致畸、致残的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地方,一个乡挑选不出一个身体合格
的青年去应征入伍。
黄河流域矿藏丰富,开采的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大。黄河水的矿化度也在增大,这就
更增加了黄河污染的复杂性。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矿山冶炼、有色金属、建材水泥,
几乎所有重污染的行业都集中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这种畸型的产业结构加上落后的生产
工艺致使对黄河的污染与日俱增。山西沿吕梁山、太行山河谷的汾河工业走廊,焦炭生
产集中。一堆堆明火,一座座焦炉搞得黑烟滚滚,遮天蔽日。水是黑的,树是黑的,人
当然也是黑的。“晴天和阴天一个样,太阳和月亮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成了当
地炼焦人绝妙的自我嘲讽。
超载的土地,庞大的人口,为了吃饭,毁林开荒,弃草种粮,滥垦滥牧,滥采滥
樵,使得黄河中上游地区沙进入退。茫茫黄河,赤地干里,干燥的气候,裸露的地表,
为沙尘暴的喧嚣肆虐扫清了屏障。
1998年4月15日,一场历史罕见的沙尘暴席卷了半个中国,西北地区黑云压城城欲
摧,风烟滚滚来天半。沙尘暴过后,碗口大的树木连根拔起,牛羊刮上了天,城镇、农
田、牧场、沟渠为流沙所填埋,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损失惨重。生态的恶化加速了环
境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又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恶化又使得人民日
益贫困。
一个人就是一部驱逐绿色的铲草机,一个人就是一条输送泥沙的传送带,一个人就
是一个排泄污物的污染源。
黄河并非天生暴虐,黄河也并非生来污浊。同那些最美丽最温柔的河流一样,黄河
也有过清白的容貌和秀美的妙龄。黄河的悲剧就在于,养育了一群鼠目寸光、忘恩负义
的子孙,你待他们恩重如山,他们却对你敲骨吸髓。他们贪婪地扯你的衣服,他们在你
胸膛上胡作非为,他们使你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他们肮脏了你还反过来埋怨你,说什
么“跳进黄河洗不清”,他们一口一个摇篮,象征,母亲,实际上却把你当成下水道来
排污泄秽。黄河,你的子孙亲手毁了你。黄河的子孙,你什么时候才能幡然醒悟,像你
的母亲忏悔,祈祷。浪子回头金不换,快停止你的恶行吧,黄河的子孙。
奋斗:西部大开发
中国的西部,壮美而苍凉。
几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迎头相撞,隆起了耸入云霄的世界屋脊。来自印
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不能到达西部腹地,干冷的气候造就出大片的沙漠与戈壁。
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聚居着汉、回、藏、维等众多民族,他们千百年来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用辛勤的双手营造出片片绿洲,牧养着群群牛羊。然而,干旱缺水,风
沙肆虐,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情地吞噬着他们的劳动果实,这里
的人民依然贫困,而“西部”也几乎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从青藏高原雪山冰川融化而来的涓涓细流,流过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百转千回于
群山万壑之中,终于到达了黄土高原,把黄土高原连同西部人渴求富裕的梦想,浸割得
支离破碎,西部人民在历史上多少年的艰辛,一次次地付诸东流。
那么,西部人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现实?
炎炎烈日,热气如蒸。
这一队队沙漠之舟,背负着沉重的驼峰和西部人的希望,默默地在沙海之中行进,
一走就是几千年,踏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无论是英姿尚在的嘉裕雄关,还是断壁残垣的楼兰古城,如今都像是孤独的英雄,
寂寞地僵立于茫茫沙漠之中,回忆着昔日人欢马叫、客商云集的盛景。
在沉睡了千年之后,这里又响起了马达的轰鸣,钻井机、掘采机唤醒了地下的宝
藏,西部以其资源储量之多,品位之高,令全国乃至世界刮目相看。
然而,多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光靠出卖资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
旦资源耗竭,留下来的除了环境的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之外,就是更新一轮的贫困。合理
地开发资源,在开发中注意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对资源的深度加工,调整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增加资源的附加值,大力恢复生态建设,应该是西部开发的一个新思路。
过去那种传统的开发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西部开发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应赋予全新的内容,这就是“更新观念、开拓创
新、保护生态、夯实基础、抓住关键、创造条件、占据市场、持续发展”。
国家从50年代提出“向西部进军”,到80年代提出将“全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西
移”,进而到世纪末提出“西部大开发”走过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的漫长年
代,在充分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帷幕已徐徐拉开。政府搭
台、企业唱戏、市场先导的开发格局正在形成,西部已千呼万唤始出来,迈向经济发展
的前台。
西部人也开始走出世代居住的黄土地,去进城务工经商,涌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
中,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竞争中学会竞争。
绿色的曙光已经照亮了中国西部,中国的西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了生机和希
望!
Ⅱ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导游词
黄河乃我们中国的第二大江,它与长江并称为中国的摇篮,因此,我要发出一声长吼:“保护好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江,如今,黄河却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了,黄河河水中的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据统计,黄河下游每年输沙量为16亿吨,占世界第一位,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约为36千克,黄河的气势惊涛澎湃,正因如此,黄河两岸的流沙大部分都被带进大海。因此,黄河周围因土壤松软,经常闹水灾,所以,我们应治理好黄河,把黄河的洪灾压制住,把流沙排出。黄河的泥沙和水已混合凝结成泥浆,水已基本成为泥水状态,要完成排沙这项任务是很艰难的,更何况,就算把泥沙排出来了,只要黄河周围还有泥沙,泥沙就会源源不断的排进黄河,直到黄河周围没有泥沙为止,因此,我们还要把土地硬化,这需要采取两个方案,第一是减慢河流的流速,使它不至于把泥沙冲进黄河;第二要在黄河周围多植树造林,起三个作用,第一可以环保,第二是起了大堤的作用,第三,可以硬化土地。另外,黄河周围的工厂应迅速搬迁到别处,以免污染黄河水。 [作文我心中的黄河范文(600字文章)
我们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看着黄河母亲一天天的苍老,瘦削,我们心如刀绞,黄河母亲天天忍受着人类对她的折磨,喝着人类排放的污水,吃着人类的生活垃圾,却仍然为人类灌溉农田,滋润万物。
我心中的黄河是凄惨的、不幸的,我相信,黄河一定能恢复她往日的英姿,再次成为我们民民族的骄傲。
我心中的黄河 (之二)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黄河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见过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这是一中、种不孝,一种极大的不孝。
人们都说母亲是宽宏的,母爱
提问者: 769134266 - 一级最佳答案记忆中的您,是那么气势磅礴,从冰川万丈的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一路上接纳着千溪百川,浩浩荡荡,曲曲折折,奔向巨浪滔天的黄海之边,像一条金色的钢铁巨龙,迤逦般地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
回想着,回想着,我的思绪不觉地奔向了远古。在那遥远的古代,您身边的自然环境是如此优越。那时的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松软,到处是青山相连,绿水相接,风光旖旎。动植物种类更是数不胜数。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虎穿莽林,野象成群,鹰击长空,鱼游浅水。野花漫山遍野地绽开着,五彩斑谰,像一块块彩毯,铺遍山野,似人间仙境,像世外桃源。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您自然而然地孕育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这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里,多少英雄的故事在您的身边扮演。秦皇汉武,文韬武略;唐宗宋祖,文精武通。无论他们拥有着何等的丰功伟绩,都是饮着黄河之水长大,靠着黄河之水成就千秋霸业。诗仙李白用激昂,豪壮的诗歌歌颂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巅自天涯。”足见您气吞山河,雷霆万钧的气魄。啊,黄河,您塑造了多少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自然壮观美景。您以其千军万马的势力,一泻万里的河水,穿过沃野圹垠的宁夏平原,构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塞上“江南”,天府之国。
在这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里,北方的烽火狼烟,南方的百万雄狮,在中原大地上展开厮杀。中华民族在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中生活了近五千多年。一代的文明被颠覆,另一代的文明又相继出现。如此往复循环,千锤百炼,中华民族逐渐壮大。中华儿女以其自身无穷的智慧,抵御着外族的侵略,很少受到欺凌。这所有的一切一切,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同惯看秋月春风一般。但是,在那烽火连天,硝烟漫地的清末民初,中华儿女却遭受着外族的欺凌、杀戳。或许,在这几千年里,你从来没有见到中华儿女流了这么多血,流了这么多泪。你咆哮,你发出了亘古末闻的咆哮;你断流,你出现了夐古末见的断流。望两岸,青山依旧在;仰苍穹,几度夕阳红。可是,今天的您已是百孔千疮,泥沙滚滚。真是岁月不饶人,也许时间拥有沧海桑田的力量,但您更有伟大坚强的精神力量,去激励中华儿女。
今天,经历了几千年风雨洗刷的中华民族,又以前所末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走向世界。啊,黄河,您无私地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Ⅲ 黄河的古往今来导游解说词
【河流】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长度5464 千米,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2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旧孟津。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相关文化】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Ⅳ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导游解说词!一定要详细啊~拜托~!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市 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兰州市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成功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如今,这个标志性工程已成为兰州的“城市名片”,引起国内外游客的瞩目。
兰州市修编制定了黄河兰州市区段及其两岸地区规划设计,规划东西长近50公里,面积约27.44平方公里。
规划基于兰州城市“两山一川”的骨架,提出了“飞天锦带串明珠”的总体设想,使黄河兰州段的桥梁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和景点改造开发统一起来,融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和现代化风格于一体,集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鲜明的兰州地方特色。
至目前,在黄河风情线上已相继建成西游记、水车园、绿色希望、黄河母亲、近水广场、彩色喷泉、中华《龙源》雕塑园、文溯阁与皋兰文庙、丁香园等景点,这些景点像一串明珠点缀在百里长岸。
初步完成了城区段24公里的绿化美化改造,总投资达14亿元。今天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一条绿色飘带与黄河交相辉映,整个风情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被中外游客和兰州市民誉为兰州市的“外滩”。
白塔山在甘肃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白塔而得名。岗阜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山下有金城、玉迭二关,为古代军事要冲。白塔建于元代,明景泰年间重建,七级八面,上置绿顶,下筑圆基,通高约17米。山上一、二、三台建筑群,依山势升高,参差错落,绿树丛中亭榭回廊连属,四通八达。"风林香袅"排坊、罗汉殿、三宫殿、三星殿、迎旭客阁、白塔寺、云月寺等建筑,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等临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黄河九曲,气象万千。东、西北三山之巅各有东风亭、喜雨亭、牡丹亭。此山原为荒山,解放后,引水上山,植树造林。1958年辟为公园。
五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鄂温克自治旗大雁境内。景区内湖光潋滟,浮光跃金;泉水潺潺,曲折回环;风吹草低,芳草萋萋;森林激荡,涛声阵阵,是一处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天然公园。 景区内的五泉山、敖包山和大鹏山,气势恢浑。神明泉、天谷泉、贲幽泉、风木泉、命门泉群日夜喷涌,冬暖夏凉,可饮可浴。经有关部门化验表明,此处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宝贵自然资源。 进入冬季,五泉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温暖的泉水在树丛中雾气升腾,形成美丽的树挂。泉水在沼泽地里结冰成塔,形状各异,别有情趣。夏季的旅游旺季,旅游点主要以餐饮、娱乐、观赏为主业,辅以职工休养。 景区内还有游船码头、动物园、渔场、牧场、敖包、别墅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蒙古包、欧式风格的修养所等。交通方便,通讯便捷,有公路直达五泉山下,是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Ⅳ 关于黄河的导游词500字以上
各位游客,大家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惟有兰州得天独厚,黄河穿城而过,而黄河百里风情线可谓是我们金城兰州最出彩的名片和窗口。今天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便是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中国最长的室外滨河公园——百里黄河风情线。
风情线上首屈一指的便是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横跨黄河,桥长233.33米,宽7.5米,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俗称“黄河铁桥”。 2010年6月,是黄河铁桥的百岁诞辰。想知道黄河铁桥的来历?听我慢慢道来。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可被黄河险阻给害惨了,他曾打算请外商帮忙修造一座跨河铁桥无奈洋人索价过高,就没能实现。到了公元1907年,兰州道台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铁桥的建议,这次清政府批准了。于是乎一项由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满宝本负责施工,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天津人刘永起负责工地操作的浩浩荡荡的工程开始了。三年四个月以后,也就是1910年6月终于竣工了。您猜花了多少钱?30万6891两8钱9分4毫,精确吧。别说钢材水泥了,连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从美国或是德国进口的。这座桥梁落成之初叫“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桥”了。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现在的中山桥既坚固耐用又气势雄伟,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其次,便要提到水车博览园了,今天的兰州水车博览园,承载了古代金城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古老水车的风采。
兰州水车,最早出现在明朝,相传段家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到了云南做官,他游遍了南方,见到了木制的灌溉汲水工具龙骨筒车,便暗暗把构造记在心中,后来退休回家便巧思构造,终于仿制成功。兰州的干旱大家说有目共睹的,所以段续创制的水车可算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人们纷纷仿制,在20世纪中期,兰州的水车有252轮,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期的8倍多。称得上一座“水车之都”了。后来随着电力灌溉的普及,水车一个个被拆除了,兰州也失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经市政府批准,兰州水车得以重建,再现水车雄姿。走进水车园,一定要静静的聆听一下,来自水车那个遥远的国度的呼唤。
风情线上的第三站,便是大家所听闻的黄河母亲,黄河母亲像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质地为花岗岩,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量达40余吨,是我们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还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
黄河雕塑运用了母亲和婴儿两个形象,说到这里请大家猜一下,那个婴儿是男是女呢?听出当初构思的时候何鄂女士就犹豫了很长时间,后来灵机一动,就塑造了一个匍匐在母亲胸前的婴儿,让人无法分辨是男是女。不过一般都认为是男孩。黄河母亲,母亲面含微笑,神态慈祥,婴儿天真烂漫,顽皮可爱。整个雕塑和谐流畅,还寓意深刻: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也永远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纹和鱼纹,来自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
Ⅵ 黄河的解说词 短的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版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权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Ⅶ 黄河风景区导游词
黄河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生灵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之河。 黄河,母亲河,中华民族、华夏族裔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摇篮和时代变迁的见证,是中华民族龙的图腾,国之魂,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 走近黄河,感触黄河,拥抱黄河——郑州黄河游览区为您提供了理想场所!
地理位置
景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
发展历史
景区前身为邙山提灌站,1970年郑州市政府为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的紧张状况而修建,工程历时2年,1972年建成通水。在此基础上,提灌站的管理者们将“以水养水,以水养旅游”作为指导方针,绿化荒山,开发景区,弘扬黄河文化,使景区初具规模。1981年3月21日,更名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2002年,黄河游览区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当年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31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多次被省、市旅游局、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佳旅游景区(点)”、“旅游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景区景点
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浮天阁、极目阁、开襟亭、畅怀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轩、引鹭轩等亭台楼阁,以及低空索道、环山滑道、黄河汽垫船等现代化游乐设施。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炎黄二帝
炎黄广场
黄河
禹王台上看黄河
五龙峰是中心景区。山脚下,“引黄入郑”的八根巨大钢铁提水管道,如“八龙吸水”,从黄河直达山腰。半山平台上,矗立着高5米、重12.5吨的乳白色汉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贤美的母亲怀抱着甜睡的婴儿,母容子态、栩栩如生,象征看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
Ⅷ 黄河英文导游词有翻译
黄河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生灵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文化之河。 黄河,母亲河,中华民族、华夏族裔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摇篮和时代变迁的见证,是中华民族龙的图腾,国之魂,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 走近黄河,感触黄河,拥抱黄河——郑州黄河游览区为您提供了理想场所!
The Yellow River is a vigorous and magnificent natural river, a moist creatures of the river of life, an eternal endless Pentium catharsis of river of culture. The Yellow River, the mother river,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radle and the witness of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s the dragon tote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oul of the country,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children! Approached the Yellow River, the Yellow River, to embrace the Zhengzhou - the Yellow River the Yellow River tourist area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ideal place!
地理位置
geographical position
景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
Scenic spot is located 3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Zhengzhou.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fty South Yue Shan,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Powerful magnificent scenery of the river, e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anging river", the Loess Plateau, the Yellow River downstream of the branch line, a series of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 so here become combines sightsee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e, science ecation as one of the river provincial scenic area, become the national tourism line of Yellow River tour leader.
发展历史
Development history
景区前身为邙山提灌站,1970年郑州市政府为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的紧张状况而修建,工程历时2年,1972年建成通水。在此基础上,提灌站的管理者们将“以水养水,以水养旅游”作为指导方针,绿化荒山,开发景区,弘扬黄河文化,使景区初具规模。1981年3月21日,更名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2002年,黄河游览区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当年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31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多次被省、市旅游局、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佳旅游景区(点)”、“旅游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浮天阁、极目阁、开襟亭、畅怀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轩、引鹭轩等亭台楼阁,以及低空索道、环山滑道、黄河汽垫船等现代化游乐设施。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Scenic area, formerly known as Mangshan pumping station, 1970 the Zhengzhou city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tense situation in urban water and irrig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lasted two years, 1972 completed with water. Based on, pumping station managers "to water the water, to water tourism" as guidelines, greening of barren hills and scenic area development, promote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scenic spot has taken shape. In March 21, 1981,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Yellow River Zhengzhou tourist area". In 2002, the the Yellow River tourist area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the Yellow River Zhengzhou scenic area, which was named the national 4A level scenic spot and the provincial scenic area. December 31, 2009,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a national scenic area.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scenic area, many times by th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Tourism Bureau,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awarded the "provincial patriotism ecation base", "top ten scenic spots (spots)", "tourism management advanced unit" honorary title,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opening up the Wulong peak, Yue Shan Temple, camel ridge scenic area nearly 40 spot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Yanhuang two emperor", "feeding", "Da Yu", "horse neighing", "children of the Yellow River" statue, the Yellow River Beilin,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other ancient masterpiece large brick, floating Pavilion, pavilion, and day Pavilion, pavilion, big cardigan mountain, the Peony Pavilion He Qingxuan, Lu Ting, such as Xuan and low mountains, pavilions, terraces and open halls, ropeway slide, the Yellow River hovercraft and other modern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ttract million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every year, known as the million in the Yellow River on a bright pearl.
五龙峰是中心景区。山脚下,“引黄入郑”的八根巨大钢铁提水管道,如“八龙吸水”,从黄河直达山腰。半山平台上,矗立着高5米、重12.5吨的乳白色汉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贤美的母亲怀抱着甜睡的婴儿,母容子态、栩栩如生,象征看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
Five Dragon Peak is the center of the scenic area.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the Yellow River into Zheng" eight big steel water pipelines, such as the "eight water dragon",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mountainside. Mid platform stands 5 meters high and weighs 12.5 tons of milk white marble "Nurturing" statue, its shape is a kind of Xian beautiful mother embrace of the sleeping baby, the mother let state, lifelike, the symbol of the Yellow River feeding the Chinese nation Gurouqing.
Ⅸ 黄河导游词两百字mhhm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