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正确对待生与死的优美语句

1、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内,最大的罪过。

容2、隆重的葬礼不过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虚荣。

3、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仅以年龄去衡量;有些人在瞬间过了一生,有些人则在朝夕之间却突然衰老。

4、当一个人内心开始斗争时,生存就有了价值。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人是要死的,谁也活不了几百岁,但是他的事业定会永垂不朽。

7、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8、播种的人撒下了种子,看到农夫在收获,会兴起类似的'想法来:“生”是耕作,“死”是其归宿的收获。

9、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其用在某件能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上。

10、死亡并不困难,生存则是非常艰难的。

11、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它,一直到最后一分钟

⑵ 幽默风趣的故事导游

幽默搞笑导游词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有一种渴望叫常出去转转,说白了就是旅游。

在城里呆久了,天天听噪音,吸尾气,忙家务,搞工作,每日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真可以说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呀!(众人笑)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出去旅游游,转一转比较大的城市,去趟铁岭都值呀,到青山绿水中陶冶情操,到历史名城去开拓眼界,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权力,我个人认为是健康快乐!大家同意吗?(众人会意)

出去旅游,一定要找旅行社,跟旅行社出门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呀。

但找一个好的旅行社,不如碰到一个好导游,一个好导游能给您带来一次开心快乐的旅行。大家同意吧!

但找一个好导游,不如找一个女导游,在青山绿水之中,还有一位红颜知已开伴,那种感觉何其美妙呀!大家同意吧!(众人笑)

但找一个女导游,不如找一个男导游,男导游身强力壮,不但是能给您导游,而且还是半个保镖,碰到紧急的情况,咱背起来就走人了。

找一个男导游,不如是找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导游;

找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导游,不如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男导游;

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男导游,不如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男导游;

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男导游,不如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的男导游;

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的男导游,不如找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潇洒飘亮的男导游!

各位都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个导游吗,我告诉大家,中国现在有35万导游。

但这35万导游中,有25万女导游,只有10万男导游。

这10万男导游中,能称得上多才多艺的男导游只有1万人。

这1万多才多艺的男导游中,能称得上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男导游也就1000人。

这1000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男导游中,能称得上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男导游也就100人。

这100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男导游,能称得上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的男导游也就10人。

这10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的男导游,能称得上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潇洒飘亮的男导游也就1个。

三十万导游中,我们出门能碰到这样一个能称得上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玉树临风、潇洒飘亮的男导游,机率太小了。

但今天,各位非常的幸运!(众人哗然,继而大笑)

我发现今天的朋友都非常聪明了!接下来,我就做一下自我介绍。

⑶ 美丽的西双版纳(笑对生与死)导游词怎么写明天就交作业了哪个大哥帮帮忙

云南把金孔雀作为来自己的象征。源而这金孔雀的故乡,就在彩云之南的最南端——西双版纳这个傣族之乡,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西双版纳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主要景点有勤仑热带植物园、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野象谷、绿石林、版纳民族风情园、打洛独树成林、橄榄坝傣族村寨、基诺山寨、宣慰司街遗址。

美丽的西双版纳给人的印象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茂密的原始生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白鹇鸟在林中飞翔;修饰的美轮美奂的田园上,凤尾竹姿影婆娑、槟榔树亭亭玉立、大青树气根仃地如林……掩映这傣家的竹楼、露出缅寺佛塔的金顶;傣家妇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阳染红的澜沧江边,像一群群孔雀在水中嬉戏……

⑷ 哪个好心人帮帮我啊求《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笑对生与死”的导游词,快啊。。。明天就要交了,快!

不懂意思

⑸ 《生与死》 作品赏析

诗歌赏析
普拉达早年依父母之命学习神学、法律,但他本人钟情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大学期间就着手翻译灾德、海涅等人的诗篇,并创作戏剧作品。但他把主要精力献给了政治事业。他的政治立场是激进的,是反传统反宗教的。他经常发表演讲,痛陈秘鲁落后的原因。为推进秘鲁的民主化进程呼喊是普拉达一生的使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普拉达成为秘鲁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领袖。
普拉达的崇拜者们大多更乐于谈论他激进的政治思想,而不是他在文学上作出的贡献。而事实上,普拉达一生勤奋笔耕,共出版了九部诗集。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题材上可分为政治诗、爱情诗、哲理诗几种;风格上则有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现代主义的等等。无论是写作哪一类题材、哪一种风格的诗篇,普拉达都十分注重诗歌的音律美。
诗歌开篇描写厂生命结束、—一切归零的场景。这里所描写的并不只是某个个体的死亡,而是人世间的一切都在沉沉入黑暗。动物(鸟)、植物(花)构成了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和人一起消亡。爱情,作为与他人交往的最深刻的方式已流逝进遗忘之海,而自身内在的情绪体验——如快乐——也进入了坟场。主体,主体得以存在的处所,主体的情感对象和主体的情感体验都已消亡。第二节以设问句开头,追问昨日的光明何在;接着出现了两组相互对立的词语:光辉与暗淡、美酒和胆汁。亮光终究要消逝于暗淡,甜美之物都包含着苦涩,正如出生本身就蕴涵酱死亡。第三节诗运用了反问句,在主题和气势上都是对第二二节的加强和递进。这一节的每一句诗都是用一组对立词汇构成的:甜蜜与痛苦,欢笑与呻吟,疯狂与徒劳,从而勾画出厂人生的荒谬处境。最后一节以感叹句起首,其中第一句大体是对第三节最后一句的反复,而后二句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在最后两句中对整首诗进行总结和升华是十四行诗的常用手法。在这里,诗人感叹道:“什么是生活?身在梦乡而没有睡觉/什么是死亡?已经入睡又失去梦乡。”诗人把梦与睡觉剥离开来了,创造了一个意象组合上的惊奇。睡觉本是梦的载体,是梦的前提,然而诗人认为我们活着便是在梦乡,有活动,有欲求,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在生命尚存时就停止行动和欲望,所以,人们注定在生时得不到睡眠;一旦我们死了,就扎实地睡着了,沉入了绝对的“无”当中。此时,我们拥有了睡眠,但不会再有欲求和行动,亦即不再有梦。
普拉达出身于传统、保守的宗教气氛浓郁的贵族家庭,而他自己则是。-个自由主义者和怀疑论者。普拉达好思辨,总希求从对立事物的夹缝中寻找出事物的真相来。这首诗企图从无数对立意象的叠加中探询出生与死的奥秘,它引导人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死了”,如果宗教带来的慰藉被否弃了,人们该怎样勇敢而悲凉地去直面生的荒诞与死的空茫?这个问题也是西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共同问题。

《生与死》在题材上是一首哲理诗,形式上则是一首规范的十四行诗。作者为贡萨雷斯·普拉达。 在西班牙原文中这首诗歌的排列很整齐,每行都是以“r”结尾的,押韵方式则是abba abba cdc dcd。

诗歌译文
一片渺茫,毫无生灵的气息:
人、鸟、花,统统死去,
向爱情忘却之海,
快乐逃往狭小的墓地。
昨日的光明何处可见?
一切光辉都会暗淡,
一切美酒都蕴藏着胆汁,
一切都要将出生的罪过偿还。
享乐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谁能欢笑而从不呻吟?
狂的感觉,徒劳的热忱!
徒劳的思考,疯狂的渴望!
什么是生活?身在梦乡而没有睡觉,
什么是死亡?已经入睡又失去梦乡。

⑹ 记承天寺夜游和美丽的西双版纳导游词

云南把金孔雀作为自己的象征。而这金孔雀的故乡,就在彩云之南的最南端——西双版纳这个傣族之乡,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西双版纳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主要景点有勤仑热带植物园、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野象谷、绿石林、版纳民族风情园、打洛独树成林、橄榄坝傣族村寨、基诺山寨、宣慰司街遗址。

美丽的西双版纳给人的印象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茂密的原始生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白鹇鸟在林中飞翔;修饰的美轮美奂的田园上,凤尾竹姿影婆娑、槟榔树亭亭玉立、大青树气根仃地如林……掩映这傣家的竹楼、露出缅寺佛塔的金顶;傣家妇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阳染红的澜沧江边,像一群群孔雀在水中嬉戏……

⑺ 艺术家刘江老师谈怎样面对生与死 笑对三次癌症

刘江老师塑造的反派角色小时候就看过,没想到再看到他会是经历了三次癌症,不易!更敬重他的豁达和坚持。

癌症患者朋友们都有这份心态就好了。

⑻ 生与死的感悟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死即睡眠,它不过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死去,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啊,这就是个阻碍: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它令我们踌躇,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终生疲於操劳,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而不远走高飞,逍遥于渺茫之境,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后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自古无返者。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像个病夫。再之,这些更能坏大事,乱大谋,使它们失去魄力……”
这是莎士比亚在他的不朽名著《哈姆雷特》中借剧中人之口表达的对于生存和死亡问题的追问。在莎士比亚看来,是生存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上,还是一走了之、用死亡来解脱一切之苦难,都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选择生存意味着承担责任,需要巨大的勇气。选择死亡意味着放弃责任,需要承担良心的谴责。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沉重,以致让人无法承受。
何为生?何为死?如何生?如何死?生与死的意义从古到今困扰着古圣先贤们,佛祖思考的结果是“因果轮回”。孔子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说“不知生,焉知死!”。没有一双慧眼,如何勘得生死破!生或死实际上是人类思想领域内的终极问题。对于生死意义的辨析和解答,是一切宗教思想的灵感和起源。而生死的内涵又是如此深奥,如一座巨大的迷宫,一旦进入,绝不会能够轻易的转出来。古今中外,多少古圣先贤苦苦思索,穷其一生来追问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到底何为生,何为死呢?让我们且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亘古的谜题来做一肤浅的探索和解答。
生是一段有涯路,死是一道铁门槛。生命是有界限的。出生之前,人们对自己一无所知,生命尚处于黑暗的死神统治的世界,可以等同于死亡。而死后的生命更应该是重归死神的怀抱。由此看来,生只是两段死亡之间的一段光明的路程或一段有限的距离。在这个路程里,人逐渐具备了看、听、嗅、说、触以及思考、行动的能力。其中思考尤其是理性思考能力,在所有物种中,为人类所独具,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的根本特征。人类在生命有限的距离内,利用这些能力,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各种生存的本领,战胜各种困难,获得各种成就,建立各种功勋。但是,不管是取得惊天伟业的伟人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他们的结局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要面对死亡的铁门槛。这道门一旦跨过去,就永不会再回来!这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们谁都无法否认、无法改变、无法避免的事实。生的路上有阳光、有空气、有花草、有山、有水、有亲情、有关爱,但是当活着的人走到生命的尽头,赫然发现死亡如一道断崖横亘在生命之路上,无法回避,不可逾越。生命所曾经具备的所有能力、建立的所有伟业丰功、曾经拥有的万种温情、千般牵挂,一切的一切,全部得留下,留在这个曾经热爱、曾经留恋或憎恶的冷暖人间!生命是否能够轮回,做为生命个体来说,今生永远无法感知。能够感知的,只有对时间永恒、生命有涯的无限悲凉!
生是人的世界,死是鬼神的国度。做为人来说,生命属于人的世界。人只能够掌握生命存在时段内的事情,而死属于鬼神的国度,绝非人所能够掌控。人的世界和鬼神的国度之间隔着一条宽广不可渡过的死亡的河流。这是一条守卫森严的疆界,越过疆界的人亘古以来无一人能回。那么,鬼神到底存在吗?谁也无法妄下决断,但面对那苍茫无垠的宇宙、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辰,是谁创造了它们?又是谁的力量让它们永恒地运动?人类如果能够勇敢而又诚实的面对自己,那么除了全能的神,还能有谁?当人类在地球上犹如蚂蚁一样忙忙碌碌生活时,不能感知宇宙中那一双深邃的注视的眼睛,犹如地面上觅食的蚁群不能感知人类注视的眼睛。
生是可知的疆域,死是不可知的王国。生是可以探究的,在有涯的生命里,对自身可以进行探究、对生命的意义可以追寻,在生的疆域里,人可以尽情驰骋,直到自己的智力所能够到达的最远的地方,获得一定但必定是有限的知识和认知。但一旦进入死的王国,因为无人回来,因此也无人能够报告那个神秘王国的任何秘密。
生是灵魂与肉体的并行,死是灵魂与肉体的绝别。当生命形成的那一刻,灵魂就以一种不可思议而又微妙的方式与肉体合而为一。但灵魂从哪里来?是谁让它来?为什么来?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有既成事实,像铁一样沉甸甸的放在那里,任何人都无从拒绝,只能服从和接受。像穿一件不得不穿的衣服,穿上去,就再也脱不下来。这个灵魂和肉体结合得如此紧密,不分你我,形成了有形有灵的生命复合体,灵魂以虚无和思想的形式存在,通过控制肉体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将人称为“半神灵”似不为过。灵魂对自己依存的肉体会尽力维护其完整性,具体表现形式为人对于自己安全的重视,绝不会轻易的让肉体受到无谓的丝毫损伤。灵魂与肉体就如一对情投意合的夫妻,灵魂是丈夫,肉体是妻子,丈夫是主宰,妻子是依附。妻子对丈夫百依百顺,丈夫对妻子呵护有加。当妻子受到伤害,丈夫就会痛不欲生。灵魂与肉体携手并行,同舟共济,相濡以沫,义重情深。直到生命尽头,到了夫妻绝别时刻,肉体归于黄土,灵魂飞升虚空。
生为有情天,死为无情地。人因为拥有生命,所以可以在世间行走,可以欢笑,可以悲伤,可以生气,可以忧郁,可以憎恨,可以热爱,可以选择,可以舍弃。人间的喜怒哀乐,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有情世界,使人痴迷,让人流连,成为人选择生而厌弃死的最大理由。在这片有情天下,各色人等,沉湎于其中,陶醉于其中,演绎出一处处的人间悲喜剧,留下多少缠绵悱恻的生死恋!只是有几人,能看透:“误将百年当永恒,不能释怀看人生,一旦风花雪月尽,有情天地成虚空!”
生是责任,死是交代。生的责任是如此沉重,只要对其略加理智的分析审视,任何人都不敢也不能轻慢这份责任。从哇哇坠地,人就背负着责任来到了世界,做为父母的儿子或女儿、爷爷奶奶的孙子或孙女,就有责任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为挚爱的亲人赢得荣誉。做为哥哥或姐姐,就有责任爱护弟弟或妹妹,保护他们的安全。做为父亲或母亲,就有责任抚养子女,教其成材。做为丈夫和妻子,就有责任维护家庭,忠于婚姻。做为学生,就有责任学习知识,力争上进。做为老师,就有责任为人师表,塑造灵魂。做为别人的朋友,就有责任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做为别人的下属,就有责任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做为别人的上司,就有责任以身作则,培养下属。做为老百姓,就有责任遵纪守法,清白做人。做为总统,就有责任维护国家利益,保持国泰民安……做为一个人,生命中竟有这么多的责任需要承担、这么多义务需要履行。知道了这些,生命又怎么能够轻飘得起来!面对这些如山的天赋之责任,有的人以厚实的心灵选择从容地承担,在风雨如晦的人生路上,以苦为乐,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他的胸膛里定有一颗火热的勇者之心。有的人却选择了可耻的逃避,为了一己私利,一头扎进名利的海洋、享乐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他们找出种种虚弱的借口,替自己的自私和懦弱遮羞,不敢正视自己不洁的灵魂,像一个懦夫那样在自我臆造的虚妄里求得良心些许的安慰。但这些借口和理由是如此的渺小而轻飘,不足以拯救他们堕落的灵魂,正如一根稻草不足以拯救一个在旋涡里下沉的人。不管是选择像勇者一样的承担,还是选择像懦夫一样的逃避,在生命的尽头,他们都必会站在死亡的门槛前接受良心的审判。勇者回首往事,他必满怀欣慰,可以欣然卸下责任,一身轻松,心安理得,从容跨过那道门槛,轻快而又干净的灵魂必有天使的接引。懦夫回顾前尘,他必满怀愧疚,良心早已负债累累,沉重无比,扭曲不安,当他挣扎过那道门槛,浊重而又肮脏的灵魂,必会带着他坠向地狱的烈火。
生是修行,死是审判。对于具备智慧的人来说,生命中的每一时、每一事都是修行,都是对于一颗向善的心的考验。修行的过程,就是以善为指引,在人生路途中面临的无数的岔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明了,但这其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恒久的毅力、无比的定力。当种种诱惑在人生的歧路上招手时,它们或幻化成如山的金钱、或幻化成绝世的美女、或幻化成耀眼的权杖,面对这些,谁又能抵御,谁又能淡然处之,继续前行?该是自己的,安然享用。不该是自己的,予也不取,这是智者的修行。该是自己的,贪得无厌。不该是自己的,强求索取,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这是愚者的通病。到得死时,良心必将以上帝的名义,对这两者进行审判。
生为阳,死为阴。中国的老子,可谓是古往今来最接近道之本体的少数智者之一,他的智慧超尘拔俗,一路顺流而上,追本溯源,直抵宇宙万物的源头,在那里,他发现了“道”的原貌和构成:“一阴一阳谓之道”。万事万物都有“道”的规律在其中发挥内在的决定性的作用,生命也不能例外,生为阳,死为阴,一阴一阳,构成了生命的全貌,无生则无死,无死则无生,生死相连,相互转化,无穷无尽。生死最终归结为 “道”的统一:生命来源于 “道”的运动,也归宿于 “道”的运动。但至于“道”从何而来,老子也不能解答,只能笼统的用一句“道法自然”来做最后的总结。
对于生死的追问,只能止于 “道”,再往上走,已别无去路。犹如一个孩子的追问:
“爸爸,地球以外有什么?”
“当然是太阳系喽”
“那太阳系以外呢?”
“是银河系。”
“那银河系以外呢?”
“是很多河外星系。”
“那河外星系呢?”
“是宇宙空间”。
“那宇宙是在一个盒子里吗?那盒子以外又是什么呢?”
“孩子,你怎么问这么多,爸爸累了,睡吧!”

⑼ 求有关对生与死的感悟或以生与死为话题的文章,记叙议论散文都行~拜托~~~

对生与死的思考
—人生感悟

木岚

朗朗乾坤,悠悠世间,芸芸众生,生与死,荣与衰,阴与阳,红与白,是对立的统一。
儿时,看到村里,哪家添了丁,又是“做十二日”,又是“做过月”(即满月),又是做“对岁”(即周岁),添丁的人家欢天喜地设酒席,大红的贺联,大红的鸡蛋,大红的酒脸,大红的肚兜。生男叫“弄璋”,生女叫“弄瓦”,全村全队每家每户派代表,放开肚皮,大朵快颐……生,给我带来的印象是欢呼,是欢笑……

哪家死了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成一团,呼天抢地,痛哭流涕,惨白的“寿衣”“寿帽”“寿鞋”、惨白的冥器、惨白的纸钱、位于荒山野岭的孤坟、传说中阴森森的地府、神恶煞的阎罗王……死,给我的印象是痛苦,是痛哭……

总之,生是阳光,是光明,是温暖,是快活,是热闹;死是黑暗,是寒冷,是痛苦,是孤独。

由于人们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恐惧,所以在民间,明明是死,但偏偏忌讳说“死”一字,老者寿终叫“过世”“去世”,死于非命叫“归天”“升天”;所以民间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

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便多了一份深沉,也多了一份对生与死的思考。出于这种思考,我也曾研读过佛教、基督教。

佛教上,把生死看成是气聚与气散,气聚就生成为人,气散则归于“太虚”,也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只是气的暂时聚合。有聚必有散,暂时有精神生命的东西终究又会回到“太虚”之中。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一条通道,它属于尘世的生命,但同时又通往永恒的生命。因此基督教徒都相信肉体是可以复活与不朽的。

对于生命,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素质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生命是幼年的无知,少年的天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炼达,老年的深沉……

有人说生命是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

有人说,生命是余晖衬夕阳,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花流水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

有人说,生命是口袋里的巨额支票,股市上跳跃的荧光屏,头上的乌纱帽,手中的重权,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豪华别墅中的香车美女……

有人说,生命是对丑恶的憎恶,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反感,对卑劣的蔑视;生命是爱恨交织,恩恩怨怨,玄机四伏,勾心斗角,险象丛生……

前不久,我碰见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禅学,有较深的造诣,我与他探讨了生命的奥秘,并向他求教:“海南人素有‘贱者命坚韧,贵者命脆弱’的说法,您认为有没有道理?”,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反问我道:“如果您现在就死去,您会失去什么?”,我一时语塞,他爽朗地笑道:“您会失去一切属于您的东西,比如您的金钱,你的股票,你的房子,你的权力,……因为属于你的东西太多,你太执着于‘自己’,你就会恐惧死亡,越恐惧死亡,你的心理越会失衡,而失衡的结果必然有损身心健康,这样也就必然损寿了!佛教上‘夫生者,一气之暂聚,一物之暂灭。暂聚者,终散;暂灭者,归虚。’如果你对生与死,聚与散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去执着于生灭聚散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那么你就会树立‘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的生活理念,你就会健康长寿……"

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