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实现全域旅游公共服务ppp

第一,从理念上入手。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管是旅游部门还是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是第一个需要去关注的。
第二,用同理心来发展。我需要服务游客也需要服务旅游业者,每一个做服务的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旅游者,也是一个目的地的居民,用同理心去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第三,要以幸福感为准绳。过去3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而旅游的市场化改革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市场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效率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改善,促进社会本身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幸福。
第四,以共享、共生为依归。这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的共享共生问题,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部门和非旅游部门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等很多方面。
第五,要以智慧化为手段,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包括通过政府打造公益平台,通过企业打造市场化平台,如共享经济,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打造一个平台,推动资源进行更好的配置。
第六,要以规划创新为保障。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重视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来对待,甚至包括在落实中央的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充分重视旅游所能起到的发动机作用。

㈡ 与过去相比,各地政府开始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好事,做好旅游配套服务工作,才能使得游客有好的体验,才能长远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㈢ 如何做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工作

旅游公共服务五大内容体系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
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旅游网路信息服务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游客中心、信息亭、触摸屏、旅游地图指南信息服务、移动短信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服务(旅游热线、投诉电话)
旅游标识解说服务:交通导引、景区解说标识标牌、自助导游

旅游安全环境建设: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消费安全环境建设
旅游安全设施建设:消防安全、游乐安全、安全标识
旅游安全机制建设: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安全求助、旅游保险

旅游交通通道建设:旅游风景道、游步道、无障碍通道、旅游专线专列、旅游观光巴士
旅游交通节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站点、旅游码头、旅游机场(停机坪)
旅游交通服务建设:车辆租赁、自驾车营地、自驾车加油站及维修呼叫服务

旅游便民设施建设:无限网络、通信、邮政、金融等
免费游憩场所建设:休闲街区、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海滩等
旅游惠民政策:旅游消费券、旅游年票、旅游一卡通、特殊人群优惠政策(老年人、学生、残障人士)

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制定与相关评定服务
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服务
旅游者消费保障服务

国内发展动态
产生背景
旅游业发展新阶段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
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和改善民生。
游客需求导向
随着旅游业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和安全,对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安全保障服务等的需求更加强烈、多元,要求更高。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适应旅游业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中国自助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是近年来最流行的新兴旅游方式,具有自主、灵活等特点对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配套设施、自助旅游信息等要求较高。自助游市场的迅速崛起,急需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
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和改善民生。

㈣ 对于旅游的从业人员如何做到让旅客感到舒适,满意的服务以旅客的个性,言行举止

对旅游从业者来说,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正常,在公共场专所做到公平公属正,透明,能够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足够了。
毕竟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情最重要。
如果觉得有用,请采纳,谢谢。

㈤ 什么是旅游公共设施

旅游公共设施其实就是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 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

㈥ 旅游法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促进作用

服务发展、服务开放、服务小康和谐社会建设。
旅游法是社会本位法,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旅游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是公众,即公共社会,它不是个人,不是集体,也不是国家,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既有和谐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竞争、管理的一面。竞争是旅游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旅游市场经济。通过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旅游资源,这是旅游市场经济的一大优越性。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旅游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不是指结果的公平,而是指一切竞争者同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服从同一法律原则,并坚决制裁不公平竞争行为。旅游法的社会本位性的实质是强调政府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对旅游市场经济的介入,以消除旅游行业自由放任和极端个体权利本位以及国家权力本位对整个旅游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解决旅游市场主体的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这对解决长期以来旅游市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方面机制不活,一方面无序竞争的局面,促进旅游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大有好处。

树立正确的旅游立法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对于破除旅游相关各部门思想樊篱,消除本位主义,把认识统一到旅游业这一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大局上来,统一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认识上来,统一到“旅游业一业带百业”与各行各业共生共荣的认识上来,至关重要。旅游业是多部门合作、多行业协同、多产品组合的产业,旅游业对各部门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得益是共同的,成效是明显的,其矛盾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必须通过、也只通过旅游立法来加以调整,来明确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解决诸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投诉涉及民航、铁路、交通、景区、住宿、餐饮、购物等多部门责任划分、联动处置等边际性、交叉性老大难问题。

㈦ 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以及包含的内容

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版一项紧权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基于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从旅游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特性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范畴、特征进行界定和探讨。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内容构成、存在形态、受益影响范围以及需求差异,笔者对旅游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决策依据,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㈧ 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有哪些

也旅游——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一)

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概念辨析

一、旅游公共服务是什么?

2011 年,我国颁布首个有关旅游公共服务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及旅游公共服务的定义: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海内外游客的公共需求所提供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强调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征。提出旅游公共服务是政府及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和资源来实现的,不仅需要考虑满足旅游者需求,还要考虑旅游目的地公共利益,强调非营利性的特征;李爽、黄福才(2012)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以满足游客普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强调公共性的特征;李军鹏(2012)则指出旅游公共服务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中心,以满足游客的共同需求为目的,为游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强调基础性、公益性的特征。

通过政府文件和有关学者对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的分析,可归纳出旅游公共服务以下四方面特征:

第一,旅游公共服务的首要供给主体是政府。王佳欣(2017)提到政府向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进行授权、委托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对外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服务生产者、组织者的发展途径和组织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政府始终是责任主体。

第二,需求主体具有不确定性。旅游公共服务并不排斥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消费(李季,2004),需求主体的不确定性同时体现在旅游公共服务同样具有非排他性特征(常文娟、熊元斌、付莹,2015)

第三,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具有地域性、时代性。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对象对旅游公共服务有不一样的要求,而旅游目的地本身资源的差别导致供给的差异(张泰城、王伟年,2009),因此,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内容会伴随时间与空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第四,突出社会公益的性质。常文娟、熊元斌、付莹(2015)指出旅游公共服务首要解决的是现阶段的市场机制所无法直接提供的、不愿意提供或无法完整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非营利行为。此外,旅游公共服务具备基础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特征,反映了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两者的共同之处。“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经授权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的可共同消费的物品与服务。”(党秀云,2009)。两者关系表现为:

一方面,旅游公共服务建立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会受制于该城市的公共

㈨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分别是哪些区别是什么求助~

二者分别是:

旅游基础设施主要主要包括交通、通讯、水利水电、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旅游配套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附属设施,包括主要指旅游接待设施(包括停车场、酒店、饭店等)、旅游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救护设施等,按组团合理均匀配置。如信息服务、问讯、物品寄存、邮局、快递、自动取款和外币兑换、电话、厕所、饮水点、垃圾桶、吸烟点等都属于旅游配套设施。

二者的区别: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旅游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而配套设施是为了让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增值功能和丰富旅游生活的设施。

(9)旅游公共服务以游客扩展阅读:

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设施都具有服务一体化的特征。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旅游者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具有功能复合性、设施景观化、服务多群体、承载弹性化的特征,包括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六大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游客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基础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统称,是提供社会性结构的设施。它以增强游客体验感、满足游客公共需求为核心;以整合资源、配置产业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环节为导向,以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目的地的快速打造,以及全域旅游的夯实发展为目标。其体系架构包括硬件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服务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与软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安全服务、行政管理)两大类。

旅游的本质是消费的搬运,而旅游消费业态的支撑需要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如果说不同的旅游消费业态是一个个苹果的话,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则是结出苹果的大树,只有大树基础深厚、根深叶茂,分支丰满,才能结出硕大健康的苹果。因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增加投入、深化结构,形成与商业服务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