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⑴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功能区介绍
公园规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湿地鸟类观赏区、东湖渔家、湿地花园观赏区、科普展示区、“湖光山影”景观区、水乡田园风光区、湿地原生态保护区。
落雁景区随处可见密集的池杉生长在水中
湿地公园外,还将划出16.1平方公里的湿地外围保护圈和47平方公里的周边景观控制区,保证湿地公园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30多种鸟儿悠闲栖息,水体恢复至清水湖的生态景观。武汉东湖湿地公园通过7大观赏区,展现“人湖和谐”的湿地美景。
●鸟类观赏区:以鸟岛为核心的20余个水中半岛,用围栏保护,禁止游船靠近,适度投食,野生水禽鸟类有雁、野鸭、白鹭、百灵、黄莺、兰雀、白头翁、丝雀、鸠、八哥、啄木鸟等。
●东湖渔村:水体中配置多层次深水、悬水、沉水植物,以及微生物、动物,逐步净化水质,投放50多种淡水鱼,体现乡村野趣,修建渔夫村、渔村码头等景观。
●湿地花园:以沼泽湿地、河流景观为主,布置草滩、砾石滩、沙滩、湿地林木滩地等,同时开辟河道引水入山谷,形成数个水中小岛,设置水生花卉园、水上迷宫、蔬菜耕作区。
●科普展示区:位于太渔山北坡,设湿地科普馆、野生动物模型展览等。
●湖光山影:位于吹笛山与杉林渡影段,面积1.2平方公里,依托现有的水杉林和水湾,将设置滨水木栈道,种植大片芦苇,此处秋天成为绝美景色,形成艳红水杉林、白斑芦苇、黄绿相间菖蒲,在透明灰调的水中形成倒影,疏密远近直曲及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呈现秋日独有的斑驳色彩之美。
●水乡田园:将建设成为具有生态农业(渔业)、休闲、观光和旅游功能的景区。原生态的乡村田园、浓郁的鱼村风情、自然野趣的湖汊景象。
●湿地原生态保护区:约为2.6平方公里,以湿地原生态森林群落为主,也是湿地科研、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的古树名木将有对节白蜡、红豆树、金桂、垂直重阳木、古朴,这些树的树龄多达200年以上。
⑵ 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的设计区域
在洋湖湿地公园的总体设计中,是集生态、文化、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分湿地科教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休闲区以及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区。
湿地科教区位于湿地公园西端与其他地块分割。包括人工湿地、湿地植物培育、湿地植物观赏等内容。
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中部,是湿地公园的核心景观区域。
湿地生态保育区位于湿地公园的生态核心区域,植物层次最丰富的区域以及鸟类与动物栖息的区域。
湿地休闲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东部,包括欢乐花园、丝竹动心、湿地会所、艺术天地、欢沁田园、自然展园等生态休闲景区。
管理服务区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休息、餐饮、购物、娱乐、商务会议、医疗、停车转换等活动场所,为湿地公园的标志形象。
洋湖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片区最大的生态配套工程,规划面积4.85平方公里,其中0.85平方公司为河流湿地,集中建设的湿地公园占地4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景区,每年可固定CO26500吨,成为真正的城市“绿肺”和“绿肾”。预计总投资55亿元,其中工程投资8亿元。包括湿地休闲区(800亩)、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1450亩)、湿地科教区(550亩公顷)、湿地生态保育区(3200亩)等四个功能区,分三期实施,2013年底全部建成。
⑶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区域,毗邻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整个区域分布在灞河东西两岸,具备典型的河口湿地特征,是浐灞生态区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约7.9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5亿元人民币。规划区内以河流湿地为主体,同时还包含有河漫滩、沟渠、岛屿、季节性河口洪泛地、堰坝水域和鱼塘等湿地类型。区域内有植物种类48科、18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科2种,被子植物有48科178种;湿地动物有27目50科约15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3种,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园区规划: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按照“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湿地公园资源分布状况、保护对象和周边经济发展现状,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1、主题理念
主 题: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浐灞国家湿地
推广语:生命的栖息地 心灵的赞美诗
2、园区板块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浐灞国家湿地”为主题,分为“野趣、精致、时尚”三个板块:
(1)野趣区:
展示湿地植物、湿地动物、湿地水系,恢复并丰富湿地的原始地形、地貌。
(2)精致区:
展示人工干预下的湿地植物群落、布局及构造,用科技还原湿地自然景观。
(3)时尚区:
以各种体验类活动为重点,倡导时尚体验与生态自然的良性互动。
围绕三个展示板块,将园区整体展示内容分为四个系列进行展示,分别为:自然科普系列、童趣体验系列、康体养生系列及时尚爱情系列:
(1)自然科普系列;
(2)童趣体验系列;
(3)康体养生系列;
(4)时尚爱情系列;
3、功能划分
根据“三大板块”布局原则,结合各区域景观和资源特色,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恢复区、湿地展示游赏区、生态农渔体验区、管理服务区四个功能区:
(1)生态保育恢复区:
生态保育恢复区是整个湿地公园最重要的保护区域,用于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所有人工设施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针对珍稀物种的产地和繁殖地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设立临时性禁入区,在生态保育恢复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扰圈,用以保障生物的栖息空间及活动地域。
(2)湿地展示游赏区
湿地展示游赏区具有整个湿地公园内最为优势的湿地景观资源,各类池塘沿灞河大堤西侧成串分布,灞河与渭河大堤围和形成大面积水域,区域内视野豁然、水域辽阔、美景丛生,充分展现湿地独有魅力。湿地展示游赏区将湿地特色生态景观资源与灞河流域历史文化内涵一体规划,在全面展示自然景观的同时,注重生态体验、人文传承与科普宣教,充分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3)生态农渔体验区
农田、村庄、小路、水渠、果园为此区的主要景观。区域内大面积的种植农田和果园,以生态农渔体验为主打项目。综合考量现有景观构成要素及今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农田、水塘等资源基础,设置种植、养殖等农渔项目,向游客提供观光、休闲、采摘、垂钓等一体式生态农渔体验。
(4)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均具备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以提供旅游接待等相关服务为主要功能。
4、六大主题之旅
(1)湿地科普之旅
(2)游园观鸟之旅
(3)植物奥秘之旅
(4)自然动物之旅
(5)阳光健康之旅
(6)体验野趣之旅
⑷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的内容
5.1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⑸ 公园的功能有哪些
公园的功能分区:
1、文化娱乐区:功能主要是向游人传播文化教育,通常成为整个公园的中心版。
2、安静休息区权:提供给人们游览、休息、赏景,或开展轻微的体育活动等的场地。
3、儿童活动区:使儿童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长知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等良好的社会风尚。
4、体育活动区:功能主要是为广大青少年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而服务的。
5、老人活动区:根据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及娱乐要求,为其提供专门的活动休闲场地。
6、公园管理区:管理公园各项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园内部专用。
(5)湿地公园功能分区扩展阅读:
1、文化娱乐区要尽可能巧妙的利用原有地形,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舒适,效果好的景点,一般设置在公园的主入口附近,交通方便。
2、安静休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配以素雅的景观小品,利用区域的原有树木的自然起伏的地形来对景观进行营造。
3、体育活动区在设计时要根据公园周边的环境来确定,若周围已有大型的体育馆或体育场,则可不用设置本区域。
4、老年活动区一般要地形平坦,交通比较方便,多以广场为主,配以简单的体育器械,建筑造型别致,周围环境景色优美。
5、公园管理区其建筑要注意适当隐蔽,最好用高大的树木进行分离。
⑹ 衡阳南湖公园的功能分区
衡阳南湖公园日接纳游客50000人次,分为三个区,分别是公园景观区、餐饮住宿区、水回上乐园区 。 衡阳南湖公园答水上乐园区为湿地公园的活动功能区,设计了亲水、戏水、观水和儿童游乐等10余个水上游乐项目,增强游人的参与性 。
衡阳南湖公园设有6大标志性建筑,即为月形塑雕、曲桥栈道、白鹭嬉水雕塑、南门广场等。其中,南湖公园南大门是湿地公园主入口之一,采用生态建筑理念,使得建筑隐藏于自然之中,与湿地景观和生态自然风貌融为一体,体现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等 。
⑺ (二)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整个布局通过黄水河串联三大块,形成“一轴”、“一带”、“四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一轴:水景观轴。
一带:防护林绿带。
本湿地公园规划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展示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各区面积均未计黄水河水面面积(图9-2)。
1.湿地生态保护区
该区位于黄水河入海口,面积约28.16hm2。该区以芦苇湿地和禽鸟栖息地为重点保护的区域。保护区内最大限度控制各种人为干扰,以保证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稳定性。河西地域维护已基本形成的湿地风貌。河东地域通过改造海水养殖池,营建浅滩、沼泽地、小岛,重建和恢复湿生生态环境,实现生物的多样化,并设木桩、浮木等为鸟类的驻足提供停留点。建设主要内容:①观鸟设施,设在保护区的边缘地段,计两处:观鸟屋,设置在河东新河堤内侧,以借助望远镜观鸟为主;观鸟廊,设置在河西,此处能近距离观鸟。②湿地考察栈道,专供科考人员设置的观测点,禁止其他游人进入。③望海台,原海水养殖池的泵站改造成可近距离看海观鸟的设施。④千柱滩,于滩地上设置引鸟驻足的木桩、浮木等。⑤湿地岛。⑥草滩。⑦芦苇荡。⑧红柳林。⑨黑松林。⑩沙丘。
图9-2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2.湿地生态展示区
该区位于河西,北与湿地保护区毗连,南以度假区主道路为界,地处河堤以内,面积约15.39hm2。用地范围内水网密布,洲、岛、塘、溪俱全,为湿生植物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条件。规划该区集观光游赏,科普教育、自然体验于一体,成为市民与游客感受湿地、了解湿地、认识自然、走进科学的大课堂。
主要项目有:
(1)湿地生态中心
湿地生态中心包括生态馆和湿地文化广场。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展示黄水河湿地的形成、变迁及其动植物生态与生物的多样性,展示湿地的价值功能和世界湿地保护动态,成为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
(2)水花园,建设北方湿地植物观赏园区。
其他项目有鸟嗜植物林、蜜源植物林、诗意湿地、栈道。
3.游览活动区
该区北面分别与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展示区接壤,南与出入口毗邻。面积约65.88hm2。本区拥有广阔的河流水面与陆域,是该规划区中最大的淡水区域。
通过恢复和重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营建大面积的具有地域特色和自然情趣的水生、陆生植物群落,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空间、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保护功能、游憩功能,提供可供游人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和水上娱乐的场所,一处人们亲水休闲和大众健康文化休闲以及寻古探今感受龙口文化的好去处。
规划主要项目:
(1)记忆龙口,位于河东,以龙口具有显著特色的风土人情组成连续的休憩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记忆。
(2)黄水森林
恢复黄水河两岸原生植物群落和河流生态环境,以密林为主,林中设置少量的休闲场地。
(3)垂钓园
该园位于河西的入口处,原场地中是一片标高在1m以下的低洼地,规划将洼地改造成鱼塘,使之成为一处垂钓者的乐园。
(4)金秋园
该园大片的秋叶、秋果林地交织,与河中的枫林岛、松风岛、芳草洲相映,构成一幅幅和谐缤纷的天然画图,人们在此游憩自然,体验文化。
场地中原有的葡萄、苹果长势好且具一定规模,规划保留部分果园。
(5)消夏湾
该地段原是一处低地,规划改造河堤的同时引入河水形成一处浅水湾,成为规划区内最开阔的一段河流水域。消夏湾与其北面的湿地展示区的水系沟通。
4.管理服务区
该区位于河西烟汕公路龙口段北侧,面积约4.84hm2,除下列内容外,其余与主入口区并为一体。
(1)建筑选址
1)管理服务中心、湿地生态中心和黄县人家等永久性建筑选址于河堤以内,避洪水破坏。
2)钓鱼俱乐部选址于原龙口市北海化工厂基础上,建筑作架空处理。
(2)建筑体量与高度控制
建筑原则上以一层为主,建筑高度上限控制为7m,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布局宜疏不宜密,一般以小组合为主。
(3)建筑风格
各类建筑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材料宜用木、石等当地方材料。
(4)景观小品
本区中的各类景观小品与装饰均赋予其艺术性,应视其为所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小品造型以简洁、明快、拙朴为原则,体现地域特色文化,让人能触摸历史又可感悟时代。
⑻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利用区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地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规划原则: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规,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以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保护第一,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统一规划,分区管理;社区参与的原则,共同发展;尽量适应和包容现有的开发建设,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突出主题。
3、规划目标:在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掘太平湖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力争把太平湖湿地建设成为集观光、度假、休闲、湿地景观展示、环境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太平湖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4、规划范围:太平湖湖面、上游河流入湖口以及高水位以上80—200米湖滨区围。上游至陈村水电站,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4′43″—118°10′54″,北纬30°19′03″—30°25′18″,总面积98.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88.6平方公里。
5、规划期限与阶段目标:本规划年限为9年(2007年—2015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07—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2年)、完善阶段(2013—2015年)。
6、规划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原则(保护优先、主题明确、突出完整性、注重可操作性);空间总体布局(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