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运用ppp模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高度依赖 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现在ppp模式主要内体现在基础设施类容项目上,具体的你可以咨询相关的专家,中建政研现有ppp的专家团队,你可以咨询!我是中建政研贾利,你可以网络一下:中建政研贾利!了解一下!

❷ 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有哪四大突破

2016年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财金[2016]90号,以下称“《通知》”),在开展两个“强制”试点、公平开展项目采购、规范项目实施、明确所有PPP项目均可“两招并一招”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通知》全文及解读如下:

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
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
财金[2016]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改革工作,提升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践行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坚持推广PPP模式“促改革、惠民生、稳增长”的定位,切实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从短期平衡向中长期平衡转变。要以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要以改革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和创造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
在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可根据行业特点和成熟度,探索开展两个“强制”试点。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在其他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对于有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尝试运用PPP模式,注重项目运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解读】
这是财政部首次以“强制”方式推广PPP模式。根据《通知》的要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两个公共服务领域的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其他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在“强制”的同时,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领域的PPP项目,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这种资金支持的减少意味着,此类项目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收益情况将直接决定社会投资人是否能获得预期收益。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项目筛选工作;另一方面,社会投资人也要审慎进行调研,选择收益率可观、现金流稳定的项目进行投资。

三、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
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型企业,按同等标准、同等待遇参与PPP项目。要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合理设定采购标准和条件,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购条件(包括设置过高或无关的资格条件,过高的保证金等)对潜在合作方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性待遇,着力激发和促进民间投资。对民营资本设置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的PPP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将不再安排资金和政策支持。
【解读】 PPP项目的投资体量大、运营周期长,各地政府在采购社会投资人时,考虑到民营资本的投资实力和运营能力,往往设置与项目无关或对项目而言过高的资格条件,以限制民营资本的介入。这显然与PPP模式的理念——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相悖,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导致PPP项目中歧视民营资本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通知》的要求,如某一PPP项目被认定对民营资本设置了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将不会获得财政资金。这对于那些项目收入主要或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的项目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这一要求将改变民营资本在PPP项目投资中的地位。然而,如何鉴别资格条件是否过高,无法参与项目投资的社会投资人如何寻求救济,仍需要财政部给出解答。四、扎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
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各级财政部门要聚焦公共服务领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规定,确保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优先用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择优确定社会资本合作伙伴,切实防止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要严格区分公共服务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在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化PPP改革工作,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建立本地区PPP项目开发目录。
【解读】 究竟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用PPP模式一直是各界争论的话题之一。由于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导致滥用PPP模式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目的是严格项目立项条件,只有在当地政府财政能力允许,项目以PPP模式开展优于以其他模式开展时,才应当采用PPP模式。然而,部分政府为了达成投资目标,按照政策要求反向进行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致使这一评估系统成为一纸空文。按照《通知》的要求,PPP项目建设要切实防止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区分公共服务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这应当可以利用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来进行防范。此外,《通知》提出要在PPP领域引入目录机制,只有列入目录的项目才可进行开发,也有助于控制项目的过度开发。

五、着力规范推进项目实施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论证项目合作周期、收费定价机制、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框架和政府补贴等因素,科学设计PPP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充分体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激励相容”的内涵特征,防止政府以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承担过度支出责任,避免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出责任,规避PPP相关评价论证程序,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债务风险隐患。要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合同履约管理,确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权利义务对等,政府支出责任与公共服务绩效挂钩。
【解读】
随着国家对PPP模式的大力推荐,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广应用。然而,部分地方仍存在对PPP模式认识不清,混淆PPP项目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情况,在未能对PPP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大推”、“强推”PPP项目落地,导致部分PPP项目变成了“拉长版BT”项目;甚至因项目前期论证不准确,发生项目落地难、推进难等问题。背离了PPP模式的精神,严重影响了社会投资人对PPP模式的信任。针对各地政府以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承诺吸引投资人的情况,《通知》明确指出此类承诺不受财政部认可,这提醒广大投资者在投资项目时,需要聚焦在项目本身,而非政府的承诺上。
PPP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是项目能否实施的前提。随着国家对于PPP项目规范性要求的提高,势必会淘汰一部分不符合PPP模式的项目。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囿于财政困境,急于通过PPP模式解决财政压力,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采购,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埋下了隐患,也增加了社会投资人在项目中的风险。在本所承办的某PPP项目中,通过审查项目的合法合规性,发现政府未将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付费的前提条件,这可能导致项目付费无法列入财政预算。在本所律师与政府方的多次协调之下,成功将此条件列入PPP项目合同,避免了社会投资人的损失。
PPP项目的实施方案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进而实现政府和社会投资人的预期目标。PPP模式涵盖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多个阶段,由于社会投资人不可能精通全部领域,无法把握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在项目中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在本所承办的某PPP项目中,因政府推动项目心切,社会投资人也急于投资,在项目的计费指标、回报机制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了项目的采购,导致双方意见不一,在项目磋商阶段遭遇较大阻碍,经本所律师多次提示项目风险,并参与项目磋商,最终拟定了双方均满意的解决方案。

六、充分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
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按照“又快又实”、“能进能出”的原则,大力推动PPP示范项目规范实施。要积极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加强示范项目定向辅导,指导项目单位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合理选择运作方式,择优选择社会资本,详细签订项目合同,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确保示范项目实施质量,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性和带动性。要积极做好示范项目督导工作,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在一定期限内仍不具备签约条件的,将不再作为示范项目实施。
【解读】 2016年10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第三批示范项目名单。这对规范PPP项目,建立标准的、具备可行性的PPP模式起到了指导作用。这些示范项目更易落地、更具经济价值,也更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与此同时,《通知》也表明:示范项目不是“铁饭碗”,要有进有退,对尚未完成签约,在一定期限内仍不具备签约条件的项目,将不再作为示范项目实施。

七、因地制宜完善管理制度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PPP相关制度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地区推广实施PPP模式的制度政策体系,细化对地市及县域地区的政策指导。要结合内部职能调整,进一步整合和加强专门力量,健全机构建设,并研究建立部门间的PPP协同管理机制,进一步梳理PPP相关工作的流程环节,明确管理职责,强调按制度管理、按程序办事。参考自MBA智库文档

❸ 南山生态养老中心PPP的项目好的建成 病句修改如何改

语意表达不清。
改成:南山生态养老中心建成好的ppp项目。

❹ 什么是旅游PPP项目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

❺ 什么是ppp项目哪些项目适合采用PPP模式湖南有ppp咨询公司吗

PP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一般具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从国内外实践来看,PPP模式主要运用于基础设施项目(道路、桥梁、铁路、地铁、隧道、港口、河道疏浚等)、公用事业项目(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学校、医疗、养老院等)等领域。
目前ppp模式是倡导模式,各地区ppp公司不断涌现,湖南地区也有较多ppp咨询公司,ppp项目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要找专业的ppp咨询公司,湖南地区有一定的口碑的有湖南天和咨询,做了不少ppp项目,类型涉及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市政工程、政府基础设施、城镇综合开发、旅游、社会保障等各类行业,项目可实施性落地行强,有专业的ppp咨询团队,专业经验丰富,可以去了解下。

❻ 养老机构ppp模式好不好

2014年末,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途径参与养老建设。

此文件的出台表明政府开始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发展养老事业。2015年,国务院转发人民银行等《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中专门提出,鼓励在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提供养老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在公共服务提供领域的推进为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契机。

(一)养老机构PPP模式概述

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阐述了PPP模式的含义,并将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由此,养老机构PPP模式指的是政府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社会资本经营养老机构、与社会资本进行股权合作共建养老机构或向社会资本方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等方式,向社会提供机构养老服务。与单纯的公办或民办养老机构相比,元立方金服研究人员认为,养老机构PPP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间权责明确

在养老机构PPP模式中,项目双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通过缔结合同,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因而权责明确是该模式的一大优点。PPP合作的基础还在于向社会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只要社会资本方基于合作协议的安排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其追求的利润就能够获得法律的保障。因此,在养老机构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经营动力更足,只要努力达到合同要求,就能获得己方追求的收益。同时,政府一方要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受合同的约束,因而不会出现政府部门完全放手不管的局面。

2.性质上产权共享

通过股权合作形式运行的养老机构产权性质不是单纯的公有或私有,而是由项目合作方共有。社会资本方作为股东,更方便其对养老机构的经营和管理,PPP模式能够激发社会资本方的经营管理热情,主要原因在于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与其自身收益息息相关。

3.经营上合作共赢

政府通过养老机构的运营履行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职能,社会资本通过养老机构的投资、经营获得利润。在养老机构PPP项目中,政府利用其信息优势,降低项目设立风险,同时为项目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社会资本降低一些外部风险,如政策风险等。社会资本的注入则降低了政府的投资风险和负债压力,同时社会资本在经营和管理上的优势也能降低项目的经营风险。

(二)养老机构PPP模式的优势

1.增强养老机构发展活力

首先,元立方金服研究人员认为,采取PPP模式能将大量的社会资本引入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去,缓解政府的投资压力,解决养老机构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从而增强养老机构的发展活力。其次,通过PPP合同,双方对自己未来可能获得的利益和承担的风险有明确的了解,从而促使双方主体积极履行己方的义务,规避风险,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尤其在股权合作形式下,社会资本方对利润的追求会促使其尽最大努力经营养老机构,作出最有益于养老机构发展的经营决策。因此,PPP模式的引入将使养老机构的发展呈现出更大的活力。

2.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水平

在养老机构PPP项目运作的招标阶段,会选取出优秀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经营中去。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相比政府部门更具优势,为获取更多的经营收益,势必要从完善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开始。如引入高水平的服务人员以及专业的护理人员,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规划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明确养老机构的发展定位,加强养老机构的内部管理等等。元立方金服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养老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3.提高养老服务提供水平

养老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养老服务提供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获得PPP项目中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评价的提高,从而增加自身的盈利,养老机构必然会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

养老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最大受益群体是有养老需要的老年人。这也是养老机构PPP项目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即公共利益目的。

❼ 康养项目申报主要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不再欢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转而支持和吸引那些带产业的项目,尤其欢迎产城结合、产人结合和产融结合的大健康康养产业综合体,这类项目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就业、带来民生这种社会效益。因此,康养产业综合体正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

很多人认为健康旅游需要政府的支持,这个说法在前几年是对的。现在来看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正确,甚至说是错误的。

因为以前针对健康旅游,实际上是养老社区,那个时候特别是民政部门对这种养老支持力度非常大,按床位补,有一个床位每年补一万元左右,所以很多开发商就是依靠这种政府这个补贴来挣钱,而个人所交的钱很少。

但现在来看,作为康养旅游来讲,这是一个大的产业。它是在大健康这个背景之下,或者大旅游的背景之下,旅游和康养的一种结合体——这在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前景广阔。

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势、新的阶段,全国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转型投资大健康康养产业综合体项目。但是大家普遍缺经验、缺模式、缺运营方式。

从目前来看远离大城市、远离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型风景名胜区的所谓康养产业综合体项目失败的越来越多,到底原因是什么呢?如果说成功的项目凤毛麟角、失败的项目越来越多,那这个行业还值得投资吗?

实际上,市场刚性需求呈井喷式的发展,大健康康养产业也越来越值得各界的资本投资。从行业的方向来看,从产业发展的前景来看,从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来看,这个行业肯定是会越来越好,是一个蓝海,是一个朝阳产业!

康养小镇的十种失败案例

1.缺乏敬畏感,急功近利

很多商界精英,在企业发展转型或二次创业过程中,发现康养产业既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也存在着日益增加的市场规模,于是积极涌入,但往往忽视了风口之下暗藏陷阱。目前中国康养产业是典型的“三高一低一长”产业,即“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低利润、回报周期长”,玩转康养地产、养老地产有诸多陷阱,譬如“资金投入巨大、开发时间长、运营经验匮乏、专业人才匮乏等”。玩不好,按照自己以往的投资逻辑和企业运作思维来搞,反而死的更快。

10.不会处理同政府的关系

无论是土地运作,还是项目申报,亦或项目的建设,再或基础配套的完善,甚至资金缺口的弥补,等等,方方面面的诸多工作都有待对政策的正确把握、同政府的密切合作才能达成。退一万步讲,政府的相关补助也是许多养老地产前期立足生存的主要依靠。

做康养产业,这四句话理解到位未必成功,理解不到位必定失败!

任何一个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是主要驱动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介入或者研究这个行业。那么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企业要想康养产业立足并获得成功,必须搞明白一个问题:康养产业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从产业逻辑角度,用四句话总结企业投资康养产业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

首先,康养产业的存在必须依靠一定的基础设施。

无论是旅游、养老、医疗、运动、文化等哪一类康养服务都不是在海市蜃楼里封闭发展,这必然确立房地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先导地位。很难想象,一个连场馆都不完善的地方能搞好运动,一个连餐饮、交通、住宿都困难的地区能做好旅游。先导产业的发展滞后必然会对康养产业形成瓶颈,一些以康养为主导产业的市县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尽人意,问题很多出在基础设施上。

有意思的是,不少康养项目正是由基础设施提供商主导实施的,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在住宅和商业地产外拓展文化旅游地产、康养、养老地产项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康养产业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外,房地产开发商对基础设施的配置能力和巨大成本的承受能力是关键。

在很多康养项目中,基础设施在整个投入中占比超过80%甚至达到90%以上,建设和回收周期又相对较长,这正好对以资本运作和项目管理见长的房地产开发商构成利好。

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康养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地方在发展康养产业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过度配置值得警惕,最为典型的就是概念化养老住宅(很多项目在功能设计和服务配套上与普通住宅相差不大)的遍地开花。

这种康养产业的异化或者说为康养产业化因为资源错配一方面造成房地产过量供应,一方面又造成康养服务供给不足甚至产生寻租行为。

康养产业在本质上是服务业,基于“服务”的美好身心体验才是产业王道。而且,在一些康养服务(比如健康调理服务)中,基础设施配置的要求和重要性相对较低,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这一趋势还会更加明显。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对康养消费体验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甚至可能因基础设施的高额成本转嫁制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