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贰』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叁』 山西旅游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西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不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人版文资源来看权,山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自然资源看,山西河流山川众多,丰富的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前几年,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还是太少,开发的层次还不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山西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够鲜明,不够突出,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攀升。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山西旅游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山西的旅游业已经迅速发展,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拍摄地乔家大院和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景点,已经深入民心,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山西的旅游资源众多,如果要同时开发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就出现了旅游景点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不过我相信随着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之下,山西的旅游业将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前景。

更多咨询请登陆山西旅游热线等山西本地旅游门户网。

『肆』 求一篇关于山西旅游业发展的论文。要有摘要的那种。小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你好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
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
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
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
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
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
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经济理论
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
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
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
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
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
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ce),这一原
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
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
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
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
(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
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
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
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
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
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
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
(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
环。
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
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
义重大。
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
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
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
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
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
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山西省旅游概述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
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
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
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
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
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
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
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
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
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
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
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
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
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
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
受到损害。
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
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
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
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
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
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
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
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
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
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
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
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
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
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
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
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
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
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
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
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
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
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
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
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
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
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
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
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
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3.1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
质与能量的循环。
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
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
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
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
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
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
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
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
之上。
3.2区域层面
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
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
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
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
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
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
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
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
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3.3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
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
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
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
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
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
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
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
“3R”原则(见图2)。

4结语
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
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
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2(1):84-85.
[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7,19(4):49-52.
[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06,25(4):89-93.
[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
[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5):4699-4720.
[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
[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
(8):175-176.

『伍』 山西阳城旅游业的现状和阳城旅游业的发展史

山西阳城旅游业的现状和阳城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我县旅游文化资源家底厚重,开发潜力巨大
濩泽阳城,处于华夏文明北方核心区。数万年的考古史和4500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内涵丰富、品位独特的阳城文化。
——历史久远,文化厚重。我县境内有礁峣山、索泉岭和走马岭等三处新、旧石器遗址。有关史籍记载:舜曾“渔于镬泽”,禹曾“导析城至于王屋”,汤曾“祷雨桑林,以观桑者”,养蚕缫丝的历史源远流长。科举时代曾创造过“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阳城先民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遗址和轨迹,广布城乡,俯仰兼是。
——名人先贤,灿若星河。从金元至明清,有123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有明代张居正改革时期的得力助手,历任户部、吏部尚书的王国光;清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工部、户部、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一代帝师陈廷敬;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还有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南明吏部尚书、文学家张慎言,父子武进士璩塘、璩秀玺等。
——文物遗址,星罗棋布。我县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个(海会寺、砥洎城、下交汤帝庙、屯城东岳庙、寿圣寺,开福寺),省级4处,市级10处,县级4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
——文化遗产,享誉海内。阳城犁镜制作技艺、阳城琉璃手工工艺和阳城焙面娃娃制作工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阳城道情、阳城绵纸、南关扛桩故事、手工制糖、广禅侯的故事、阳城旱船和阳城裤马等八项列入省级保护项目。其中,阳城犁镜曾远销东南亚及澳大利亚,阳城琉璃曾进入皇宫紫禁城,阳城焙面娃娃先后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和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今年2月,又代表山西省赴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此外,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尧王东坪选舜王、大禹神斧劈石门、嫘祖养蚕、愚公移山、鬼谷授艺等久远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生物资源,丰富多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大猊(娃娃鱼)等生物资源。还有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等。
——山水文化,异彩纷呈。我县有蟒河、云蒙山、鳌背山、杨柏大峡谷、银河峡谷、盘亭大峡谷等自然风光,有小尖山、天坛山、崦山、中华山等文化名山,有凤栖湖、九女湖、西冶水库等北方稀缺的湖光山色风光,还有灵泉洞、修真古洞、黑龙洞等神秘洞窟。
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阳城旅游文化产业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中,一些主题文化,不仅是阳城,甚至是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析城山。是尧舜禹汤和周穆王等圣帝名君的亲践之地,许多古今历史文化典籍均有记载,现留存于世的北宋徽宗圣旨碑、汤帝行宫碑记、汤帝行宫铭文等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析城山是华夏雩祭文化的发源地,奠定了其“华夏祷雨第一山”的尊崇地位;析城山还是2.5亿年前,历次地壳运动所形成的、至今仍保存完整、完好的封闭式高山岩溶洼地,即喀斯特地貌,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在中国也很罕见,具备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潜质;析城山还是峨眉派武功创始人之一,东魏镇南大将军林时茂避难、修练武功和出家之地,与峨眉派武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析城山还是160年前我县王发屯闹盐粮、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的主要活动区域。析城山还有许多美好的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是我县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非常珍贵、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如能以“大禹治水圣地、商汤祷雨名山”的定位精心打造,必将成为我县继皇城相府之后又一个“金字招牌”。
——“一河两山三峡谷”。“一河”即蟒河,“两山”即云蒙山、鳌背山,“三峡谷”即杨柏大峡谷、银河峡谷、盘亭大峡谷,这些是我县开发山水旅游、度假休闲、寻幽探险的主要资源,可作为我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蟒河,是人和山水亲密接触,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景点,现已完成了一期开发,于今年“五一”对游客开放。如能在二期开发时,注重“兰草文化”的挖掘,将会使景点的品位大大提高。

云蒙山,是俗传春秋战国时鬼谷子开坛授艺之地。鬼谷子在此教授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四大名徒,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鬼谷子授艺之地,争家很多,有待考证,但现在云蒙山下,却真实的分布着好多以鬼谷命名的村庄和地名,如谷子洞、斩鬼村、斩鬼坡等。云蒙山还是阳城极顶,以海拔1951.4米的高度傲视群峰,其山势雄浑、峰峦交错、林木葱茂、曲径通幽,岚气弥漫,云雾笼罩,以“森林氧吧、休闲旅游、寻幽探险”的定位进行开发,将成为我县一个王牌景点。
鳌背山,类型与云蒙山相似,素有“鳌背山赛过天高”之谓,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唐支队歼灭国民党西府和土匪的主要战场,具有休闲、探险旅游和经色旅游的资源潜质。
杨柏大峡谷,山奇水秀,洞幽林密,峡谷风光在我国北方堪称一流,可与著名的太行大峡谷、龙潭大峡谷相媲美,也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潜质。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尚书·禹贡》所载大禹治水从“砥柱、析城以至王屋”的主要路径,还是我国文坛巨匠、人民作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曾经生活、战斗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是他的著名小说《灵泉洞》、《李有才板话》的生活原型地和作品原创地,也可以说是“山药蛋派”的发源地之一。把这些秀美峡谷风光和珍贵人文资源进行同步开发,必将大大提高景区的内涵和品位,大大增加景区的含金量。
银河峡谷和盘亭大峡谷,地貌奇特,风光秀美,有阳城古八景之一的盘亭列嶂,其独有的五彩石资源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蕴味,产生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
——名相府第。皇城相府和天官王府具有同等的资源品位和开发价值。其中皇城相府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在全市旅游行业独领风骚,名满华夏,成为我县旅游文化开发的成功范例。天官王府是明万历年间政治家、财政家,王国光的府邸,人文底蕴和建筑风格堪与皇城相府媲美,如果加以开发,将会成为阳城第二个“皇城相府”。
——清官文化。明成化年间的杨继宗,因为官清廉而名满天下,曾任嘉兴知府九年,被誉为“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他任满离去时,“郡属七县官民攀车挽留,几百里不绝”。蟒河的“绝兰碑”,据今已200多年,讲述的是清嘉庆年间阳城知县秦维俊为了百姓的利益,冒着诛九族的危险,上书朝廷,为百姓彻底免除了每年进贡兰草的苦差,蟒河的百姓皆拍手称颂,于是自发地为这一清官——秦太老爷立石记之,取名“绝兰碑”。
——民居文化。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是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曾为其题诗“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阳潘家十三院是南派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洪上范家十三院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其规模之洪宏大、建筑之豪华、人文之厚重,实为罕见。安阳潘家十三院建于清嘉庆年间,设计布局与众不同,重在实用性,兼顾对称性,既精美而又独特。这两个晋商宅院的建筑风格、规模及人方价值丝毫不差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晋商大院。
——红色文化。我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徐海东等曾在阳城工作和战斗,留下了上河会议旧址、枪杆会议旧址、町店战斗旧址等革命遗迹,我县还是中共晋豫区党委和八路军唐支队的诞生地,这些都是我县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二、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局良好,发展空间巨大
阳城旅游,乐观地看,三晋知名,全市领先。
2008年,游客接待量达到90.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55.39万元,旅游总收入1.6亿元;旅游企业达到29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200多人;旅游星级宾馆和定点饭店10家,床位948支,接待能力达到近千人; 旅游纪念品开发达到四个系列32个品种。其中,皇城相府,持续投入,景区设施服务不断完善,已跻身全国著名旅游景区行列;蟒河景区,也初具规模,恢复开放;析城山景区,开发总体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修订。其他众多的景点,如海会寺、九女湖、郭峪城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可以说,我县旅游开局不错,势头看好,前途光明。
阳城旅游,客观地看,体量不大,魅力不够。
2008年全县旅游收入仅占全县GDP的1.57%,旅游从业人员仅占全县劳动就业人员总数的2%;全县国家A级以上的景区只有1个,日均游客接待量还没有突破1万人的大关,尤其是游客人均在阳游览时间没有超延24小时、48小时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数标准,阳城旅游的总体认知度还停留在“皇城一花独放”的层面上。其主要表现是:
——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我们还没有根本上从“一煤独大”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还没有完全从单纯依靠煤炭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中跳出来。对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前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旅游文化产业在我县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旅游文化产业带动三产服务业强劲发展的巨大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安排成千上万劳动力长期稳定就近就业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全县上下没有形成齐心协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
——旅游文化产业整体开发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散、乱、小、慢。散就是缺乏宏观指导,开发格局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乱就是开发局面混乱,开发主体混乱、各吹各的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破坏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小就是开发投入小、开发力度小,小打小闹,没有气魄;慢就是反应迟纯,行动迟缓,按部就班,开发速度慢。
——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到位。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全县上下,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工作成效不够显著,使很多国宝级的珍贵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有的珍贵文物甚至被偷盗、被破坏。

——旅游景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不到位。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完美的、科学的结合,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化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品位和内涵,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旅游文化产业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如:析城山以商汤祷雨为核心的雩祭文化,体现了古老的民本思想内涵,与当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古今贯通、一脉相承,具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资源品位,至今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六福客栈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追求和平的博爱情怀,同时也是我县联系欧美和台湾地区的文化纽带,至今也未能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极具南派晋商建筑风格的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阳潘家十三院,其人文价值可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晋商大院相提并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阳城旅游,理性地看,统筹不够,合力不强。

——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工作机制不畅。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度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牵涉到国土、规划、林业、环保、交通、电力、通讯、发改、城建、宣传、教育、文化(文物)等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仅靠旅游局势单力薄,职能有限,很难担当起如此艰巨的任务。由于缺乏一个级别高、权力大,协调力强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令行禁止、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使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在方方面面、众多环节上困难重重、举步为艰,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混乱局面,延缓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健康发展。
——指导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滞后。我县至今没有把旅游文化作为支柱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由于缺乏一个指导全局、统驭各方的总体规划,无法从宏观层面上对全县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指导和技术指导,致使我县各个旅游景点长期以来划地为牢、各自为战、无序开发,使全县很多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各景区重复性投资、低水平开发、恶性竞争、品位反差巨大。皇城相府风声水起、热火朝天,其它景区车马零落、游人可数,暴露的正是整体规划开发不同步的问题。
——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旅游文化产业是眼球经济,开发初起的包装、宣传、推介对促进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影响巨大。我县上下,特别是宣传、文化、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县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没有精心包装并通过有效的手段推介出去,使外地人只知皇城,不知阳城。在旅游文化项目招商的运作上,没有主动走出去,与国内知名的大开发商和集团公司联姻结亲,使许多有开发前景的旅游景点和文化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和财力支持而无法开发或半途搁浅。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思想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产业是越挖越多,越挖越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是无污染、低消耗、产生绿色GDP的产业,是继煤炭之后,我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倚重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是可以带动三产服务业蓬勃发展,安排大量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的惠民、富民、安民产业。我们应像抓煤炭那样狠抓我县的旅游文化产业,大打一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的攻坚战,变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要在国家级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上,大力宣传我县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要以宣传、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为责任主体,组织全县文化人,挖掘我县的历史人文资源,并通过举办不同形式、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在国家级学术层面上,奠定我县诸如“商汤祷雨”、“峨眉派武功源流地之一”等在全国的地位。要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全县人民对我县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养,达到提升人气、涵养脉气、鼓舞士气的目的。要增强全县上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在全县营造一个人人关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人人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人人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机制。欲兴非常之业,必施非常之策,根据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建立一个权力大、协调力强,能够统驭全局、督促左右、指挥各方,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势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四大班子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全县上下倾力支持的强大合力。
要创新发展机制,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一是要明确组织领导机构的职责,强化、完善功能,形成有效调动相关部门、社会力量,效率高、合力强的大旅游工作机制。二是创新投资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国内外知名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商和我县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旅游文化产业。三是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强化财政扶持力度。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主要用于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公共信息平台、环卫、游客投诉中心、标识系统、培训、奖励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发展基础和环境。
3、制定总体规划,突出阳城特色。要搞好全县旅游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重点细化大析城山区域的详细规划。要以创建全国旅游强县为奋斗目标,以建设4个4A级以上旅游景点,形成年300万人的接待能力为重点,制定指导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并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在制定规划时,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要突出阳城地域文化特色。对我县的文化资源科学分类,精挑细选,突出亮点,明确重点,真正把阳城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技术发明、工艺技术等,与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纳入统一的开发规划中。二是做规划既要请全国知名专家,又要听取本地文化人的意见。三是规划要起点高,有前瞻性,要参考旅游强县的标准,从而使规划更切合阳城的实际,更好的服务于全县旅游文化发展,更有利于扩大阳城的美誉度、知名度,涵养阳城人文精神。
4、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一是整合资源,整体策划。应着重考虑把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这三个核心景区和周边的其他景点有效地整合起来做成精品;着重考虑旧县城文物群的开发,像平遥古城那样,把旧县城打造成我县的精品旅游景点,要注重对县城东关旧街现存文物的保护,要划定红线,避免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时对珍贵文物的破坏;二是提升品位,推出精品。我们阳城有些文化遗产,不仅在山西是精品,而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文化瑰宝,这正是我们打造旅游精品的宝贵的战略资源。比如:析城山、阳城犁镜、乔氏琉璃、范家、潘家十三院,还有阳城的祷雨、狩猎、耕织、养蚕等农耕文化等。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策保障。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是景区政策。以创建国家级、世界级旅游文化景点为目标,制定类似建瓷园区开发中实行的优惠政策。二是开放政策。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重组,向规模化发展。三是优先政策,优先保证旅游文化产业的重点工程的文化开发项目。四是优惠政策。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旅游文化开发项目实行优惠,扶持其做大做强。五是奖励促进政策。对阳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旅游企业和企业家进行重奖。
总之,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力争在3-5年内把我县建成全国旅游强县,逐步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扩大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在全县GDP中的份额和比重,增强我县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从战略上实现我县经济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和谐发展。
上下积淀五千年,文化挖掘无穷期,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阳城,繁荣阳城,打造阳城,让阳城旅游文化成为三晋的品牌、全国的品牌、世界的品牌,是时事之所迫,是人民之所望,是我们共同之担当。

『陆』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8000字论文)

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夯实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基础
1.是加快旅游服务要素支撑体系建设。旅游的六大要素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缺一不可。旅游产业要升级,必须围绕这六大要素来做文章。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分层次、分结构、分要求、系列化、多样化提供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整体产业发挥综合效果。进一步加快我省高星级旅游饭店建设工作,培育我省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旅行社集团。
2.进一步发展交通配套服务,完善道路标示、旅游标示,合理规划建设配套的加油站、停车场、修理、冲洗等综合配套服务。
3.大力拓展旅游信息服务,形成省、市、县和主要旅游景区分层管理,相互补充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加快山西旅游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省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4.加快旅游投资体系建设。建立省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积极向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融资,充分利用民营和社会资金,引导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我省旅游业。
5.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以法规建设为重点,加强行业管理,抓好旅游安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塑造“诚信山西”、“安全山西”的旅游形象。
6.继续指导长治、运城、侯马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力争使长治市在2009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二)实施精品战略,提高山西旅游核心竞争力
以2008年奥运旅游宣传推广为借鉴,努力在市场研究、宣传促销体制机制、重大活动策划组织和宣传促销方法上实现创新与突破,加快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觅祖、太行山水、黄河风情、红色旅游六条旅游精品线的建设。
1、举全省之力,精心策划,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宣传、大促销网络和联动机制。以“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为借鉴,打造全球化背景下山西旅游品牌。
2、创新机制体制,深度拓展国际国内重点客源市场,积极探索主要客源市场促销“本土化”的形式与方法。以我省主打线路产品、重点目标客源市场为目标,分线路、分市场,积极协调我省旅游单位组成多个旅游宣传促销联合体,逐步建立全球化的山西旅游营销网络。通过联合印刷宣传品、联合打造精品线路、联合媒体广告宣传、联合举办节庆活动等形式,广泛激发、招徕潜在客源。
3、重点抓好以下旅游节庆活动:晋商社火节、寻根祭祖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大同云冈恒山旅游文化节、晋商国际旅游文化交流节、运城关公旅游文化节。积极引进国外、省外大公司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设计、制作适应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系列旅游宣传资料,形成山西省旅游宣传品牌体系。
4、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尽快实现我省无障碍旅游。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顺应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趋势,以更宽的视野,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措施,努力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我省与沿黄协作带、环渤海、中部省份的旅游业大合作,大发展。
5、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底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展示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市场系统建设中,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发展旅游业,使我省旅游精品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增强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
6、发放旅游一卡通,优惠景区经典门票等政策促进山西旅游发展。
(三)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战略,不断激发旅游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推进旅游企业运营机制改革,要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游企业参与我省旅游企业改组、改造和重组,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大集团。深入落实《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旅游企业增添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开放步伐。加快与世界旅游业的融合,加大与海外旅游业界的交流,积极参与旅游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加强与境外旅行社双向合作,形成互为旅游目的地,入境游和出境游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完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制度。培育旅行社行业批发、代理的分工体系,建立健全导游执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导游人员社会化管理。
四)加强旅游规划和法规建设,不断优化我省旅游发展环境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旅游产业规划。依据“十一五”规划方案,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
二是推进旅游法规建设。

『柒』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这三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捌』 山西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人们的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加快振兴山西省旅游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强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十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定位的变化,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随着全省对旅游业各项战略措施的逐步实施,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体制机制得到创新,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虽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各级旅游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奋力拼搏,已使旅游业走出低谷,强劲发展,旅游成就凸显。
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大推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利用外资、市场融资”一齐上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兴办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招商引资并举的新路子。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9.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五倍。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133.6%,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63.3%增加了70.3个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