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旅游业对宁波的发展历程
①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的变化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东南隅。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38平方公里。现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五个区及鄞县、象山、宁海、余姚、慈溪、奉化六个县(市)。人口:526万,其中市区人口114万。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有着丰富资源的著名旅游城市。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二位。作为中国第四大港,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增长速度为近6年以来最高;再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中居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财政总收入330亿元,增长25.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9.4亿元,增长32.4%。
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20位。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居11位,“环境与基础设施指标”居14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评估分析,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内地200个城市排位中位居第8位,其中结构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喝企业管理竞争力四个方面分别为第1位、第3位、第5位、第5位。
宁波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重要的农粮油产区。目前,宁波已经形成了沿海临港工业产业带、沿湾工业产业带、沿路工业产业带的三大产业带和石化、造纸、汽车、钢铁、电子信息、服装纺织、机械装备、家电等八大制造业基地。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650.9亿元,增长13.3%。其中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5.9%。
宁波对外开放优势众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良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貌岸然和黄金海岸线“T”型交汇点上的宁波港,可从事10万吨级以上矿石、原油、木材等大宗散货和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运输。1996年中国政府确定宁波北仑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这对进一步开发浦东,使上海成为为远东经济中心,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展示了宁波巨大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2000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跻身世界为数不多的亿吨级大港行列。2003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亿吨以上,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5万标箱,增幅已连续5年居中国大陆主要集装箱港口第一位。月集装箱航班超460班,集装箱航线达90余条,已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目前,宁波港已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
宁波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口岸,曾创造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对外贸易发展较快。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出口额120.7亿美元,进口67.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7.9%和63.9%。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8072家,总投资291.24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0.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58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8家在甬投资了48个项目。2003年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每年6月8日至12日浙江省政府在宁波举办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
宁波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中国近代服装产业诞生地、中国的第一套西服、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书籍、第一所服装学校都出自宁波人之手。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宁波的服装业发展迅猛。目前,宁波服装生产企业达180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14亿余件,占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12%,并形成了众多全国知名品牌。自1997年以来,宁波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国际服装节。第八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将于2004年10月18日至22日举行。
宁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和浙江省明确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宁波正加快在港口集疏运网络、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教发展、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推出一大批投资大、起点高的重要工程,它的实施将大幅度提升宁波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地位。
② 建国60周年家乡宁波的变化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东南隅。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38平方公里。现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五个区及鄞县、象山、宁海、余姚、慈溪、奉化六个县(市)。人口:526万,其中市区人口114万。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有着丰富资源的著名旅游城市。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二位。作为中国第四大港,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增长速度为近6年以来最高;再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中居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财政总收入330亿元,增长25.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9.4亿元,增长32.4%。
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20位。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居11位,“环境与基础设施指标”居14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评估分析,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内地200个城市排位中位居第8位,其中结构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喝企业管理竞争力四个方面分别为第1位、第3位、第5位、第5位。
宁波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重要的农粮油产区。目前,宁波已经形成了沿海临港工业产业带、沿湾工业产业带、沿路工业产业带的三大产业带和石化、造纸、汽车、钢铁、电子信息、服装纺织、机械装备、家电等八大制造业基地。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650.9亿元,增长13.3%。其中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5.9%。
宁波对外开放优势众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良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貌岸然和黄金海岸线“T”型交汇点上的宁波港,可从事10万吨级以上矿石、原油、木材等大宗散货和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运输。1996年中国政府确定宁波北仑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这对进一步开发浦东,使上海成为为远东经济中心,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展示了宁波巨大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2000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跻身世界为数不多的亿吨级大港行列。2003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亿吨以上,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5万标箱,增幅已连续5年居中国大陆主要集装箱港口第一位。月集装箱航班超460班,集装箱航线达90余条,已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目前,宁波港已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
宁波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口岸,曾创造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对外贸易发展较快。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出口额120.7亿美元,进口67.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7.9%和63.9%。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8072家,总投资291.24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0.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58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8家在甬投资了48个项目。2003年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每年6月8日至12日浙江省政府在宁波举办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
宁波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中国近代服装产业诞生地、中国的第一套西服、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书籍、第一所服装学校都出自宁波人之手。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宁波的服装业发展迅猛。目前,宁波服装生产企业达180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14亿余件,占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12%,并形成了众多全国知名品牌。自1997年以来,宁波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国际服装节。第八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将于2004年10月18日至22日举行。
宁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和浙江省明确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宁波正加快在港口集疏运网络、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教发展、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推出一大批投资大、起点高的重要工程,它的实施将大幅度提升宁波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地位。
③ 宁波港的发展历史
港区概况
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50座。主要经营进口铁矿砂、内外贸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煤炭以及其他散杂货装卸、储存、中转业务。2005年,宁波港共实现货物吞吐量2.69亿吨,同比增长19.0%。吞吐量继续保持大陆港口的第二位。2005年,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0.81万标箱,增长30.0%。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标箱,居大陆港口第四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二十名。
历史沿革
宁波港,一个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期的发展,千年古港正以亿吨大港的新姿,大踏步地从古老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据史料记载,宁波港起源于古老的河姆渡。公元752年(唐天宝11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宁波靠泊登岸,标志宁波港正式开埠。一千余年的悠久岁月,宁波港历尽磨难,饱经风霜。至1949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仅4万吨。新中国的成立,使衰落的宁波港获得新生,港口发展蒸蒸日上。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3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宁波港开始了镇海港区的建设,使这个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古老港口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1979年1月10日,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了第一根钢桩,开始了北仑港区的开发建设,从而使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1978年,宁波港仅有500-3000吨级泊位11个,年通过能力97万吨,年货物吞吐量214万吨。至2003年,全港已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37个。在万吨级的泊位中,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就有23个。2003年,全港货物吞吐量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77.2万标准箱。分别比2002年增长20%、48.6%。是全国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仑港区航道水深一般在30米至100米,可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巨型船舶进港的需要,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宁波港地处中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航线交汇点,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北仑港区的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建港投资省效益好;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平坦宽阔,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优越的港口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加快建设进口铁矿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原油成品油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5个基地,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港。
到2007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构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外港,成为浙江省、宁波市的物流龙头,全面建成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5大中转基地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力争进入世界5大港口;全港集装箱的吞吐量将达到500万TEU以上,争取进入世界港口前15位,国内港口前4位。
自然条件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州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进港航道水深在18.2米以上,30万吨船舶可候潮进出港。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北仑港区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在北仑港区建码头无须修建防浪堤,投资省、效益高,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宽阔,对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集疏条件
宁波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全年新开辟航线40条,世界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都已落户“宁波港”,月均航班数已突破600班。
发展前景
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的启动,将加快提升宁波港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④ 宁波近几年来的变化有哪些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从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农民了。统计显示,1978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9元,30年后的200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051元,是30年前的78倍。 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宁波广大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农村环境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07年宁波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400亿元,与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24.4%。工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比重从1978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87%。此外,宁波市还形成了十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经比例从1978年的66:34调整到了目前的42:58。 农民收入大幅提升。1978年,宁波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9元,1998年突破1000元,2007年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0051元,比上年增长13.6%,已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两位数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29:1缩小到2.219:1。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达85%以上。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宁波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截至2007年,宁波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22个,环境整治村1517个,总数接近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二。 农村服务不断健全。宁波市已提前实现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和客运班车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让农民喝上清洁安全饮用水的目标,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如宁波市滕头村去年被评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全市象滕头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统计显示,2006年宁波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稳居浙江省第一,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度已达83.2%,比浙江省、全国分别高出15.1和43.3个百分点,并连续三年位居浙江省之首。
⑤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5)建国以来旅游业对宁波的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⑥ 关于宁波发展的论文1500左右
给你点资料,自我对你有帮助!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枢纽.2007
从2007年的国内外环境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较为有利的条件,但考验和挑战也在增多,一些新的趋势和动向值得关注。
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基本面仍然较好
据IMF最新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比2006年低0.2个百分点。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受房地产降温的影响可能出现小幅回调。但目前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利润率都处于较高水平,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有限。美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大多认为此次调整是温和的,整体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增长率将维持在2.7-3.5%。欧元区内需增长势头较好,失业问题有所缓解。虽然利率上升和欧元走强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预计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左右,处于近几年的较好水平。日本经济在出口带动下已走出通缩,私人消费和设备投资稳健增长,经济复苏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尽管出口可能受美 国消费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但经济仍可实现2%左右的较快增长。
2.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资源利用率继续提高,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会有所回落。近几年需求和价格上升带动了产能和运力扩张,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市场供求角度看,价格有望高位回落。目前,国际油价已回落到每桶60美元以下,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供应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未来能源资源价格走势仍不明朗。
3.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仍将继续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也在增加
2007年,国际贸易仍将继续扩张,跨国投资依然活跃,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7%以上。但是,由于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挫,许多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增加,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延伸,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3个 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
4.中国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发展阶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都将增强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投资、信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剧。总体上看,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5.中国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但吸收外资面临新考验
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容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近年来中国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吸收外资也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制造业产业转移趋势有所减缓,一些跨国公司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加大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中国一些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成本优势有所减弱;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也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纲要》的深入实施,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预计,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6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20000亿美元。文秘杂烩网 http://www.rrrwm.com
⑦ 宁波的历史
宁波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的一个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宁波北仑港是个深水良港。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因历史两市来往紧密,佛罗伦萨曾向宁波送过1:1青铜大卫复制像,宁波回赠南宋石刻"文臣武将".
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历史】宁波拥有中国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以来,属会稽郡。621年,改置鄞州。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738年设明州。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1195年升为庆元府。1276年称庆元路。1367年称明州府,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1986年宁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设立根据地,进行走私贸易,后被明军讨伐。鸦片战争后,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港。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宁波人在上海居民构成中的比重很大。2000年北仑港已经成为著名的深水良港。
⑧ 宁波在历史发展上有什么文化沉淀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浙江省有着独特的宠爱,毕竟这里是人们心中的烟雨江南。即使这样,人们对浙江省的城市也只是熟知杭州而已。其实,在浙江有一个城市的实力仅次于杭州,是浙江的第二大城市。可是,名气却与杭州相差太多。
现在的宁波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已经挤进了新一线城市的行列,而且宁波的常住人口也达到了820.2万人,与杭州的常住人口980.6万人相比差距并不大。能够坐上浙江第二大城市的宝座,宁波自然拥有不凡的实力,这样的宁波你愿意来吗?
⑨ 建国后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些什么突出大事
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
主要大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分社、支社)
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
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
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对国内旅游则实行
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三大市场日益扩大
入境旅游材料:
1977年55856人;2003年9166.21万人次。
2004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08亿人次,有望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4位。2005年已经位居第四位。
旅游外汇收入可达255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5位。
出境旅游
:
1983年—84年—90年,出境探亲旅游。
1997年7月1日后,中国公民可以自费出境旅游,但目的地主要限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截至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总数达到90个,已经实施的达63个。
⑩ 宁波的历史背景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平均气温以七月份为最高,达28.8℃,一月份最低,为4.2℃。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至1400毫米。五月至九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宁波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宁海、象山两个县,慈溪、余姚、奉化三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
宁波是一个古城、一个商城,也是一个港城。古老文明为宁波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代文明使宁波充溢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宁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断铸就着新的辉煌。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的宁波,正以她独特的魅力、蓬勃的活力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大步前进。
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以“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作为城市精神的宁波,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品牌之都……这些耀眼的荣誉无一不昭示着宁波的魅力。
宁波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城市,涌现过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大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名人,目前宁波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已超过90位。世界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王宽诚、影视巨头邵逸夫等一批国际名流,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在“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宁波位列200个城市中的第6位;在“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列第7位;在《福布斯》“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名列第7位。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宁波位居第18位;在“2005全国百强县(市)”中,宁波所辖县(市)全部入围。
人口规模:2005年底,宁波市拥有户籍人口556.70万人,其中市区213.42万人。按户籍分农业人口为374.09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82.61人;按性别分为男性280.35万人,女性276.35万人。按2005年底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6人。
2005年末人口结构
人口自然变动:2005年,宁波市出生45185人,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33635人,人口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宁波市已经连续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
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446.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2005年,宁波市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0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54.12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2.38亿元,增长18.0%。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其中教育、社会福利及劳动保障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教育支出31.27亿元,增长19.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72亿元,增长32.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01亿元,增长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