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业旅游如何创新发展融合模式

目前,中国工业旅游已开启深层次发展。延长了产业链,由单纯的工厂参观延伸到工业购物游、工业科普游、企业文化游、工业遗产游等综合性产业链建设;游客活动内容由观光转向体验;由商务接待转向研学游、亲子游和专题游,未来将进一步延伸进常规旅游线路,由小众游拓展到大众游。

未来,工业旅游将创新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的新兴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研发生产具有自主品牌的登山、滑雪、露营、探险、房车等各类户外用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建设一批旅游工业基地,拓宽工业企业生产领域和经营空间,探索工业旅游和旅游工业比翼发展。

② 旅游+开始实现跨界融合了吗

据报道,自“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希望中国的旅游业可以快速发展!

③ 后工业时代,工业旅游有哪些新玩法

蓝裕文化设计推荐以下新模式供参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卡斯特:早期工业旅游模式
2002年,张裕将酒庄概念引进国内,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专业酒庄——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酒庄位于具有悠久酿酒传统的葡萄酒之乡——烟台,欧式园林建筑风格,闻名中外。
酒庄集葡萄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酒庄严格遵循国际高端酒庄建设的3S原则——大海(SEA)、沙滩(SAND)和阳光(SUN),严格遵循法国传统工艺酿造高端酒庄酒。
张裕卡斯特酒庄的整体设计采用欧式庄园风格,兼纳中欧建筑的精华,其中广场及室内装饰和专业品酒室的设计均出自法国顶级建筑设计师、法国建筑协会会员马塞尔·米兰德(Marcel Mirande)之手。整个酒庄由8300平方米的主体建筑、5公顷的广场及135公顷的酿酒葡萄园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40公顷,气势恢宏。
张裕卡斯特酒庄的地下大酒窖总面积2700平方米,深4.5米,总体划分为三个贮藏区:瓶式发酵起泡酒贮区、葡萄酒(干红、干白)贮区、特种酒(特级甜葡萄酒、高级冰酒)贮区。酒窖配备从意大利进口的添酒机、洗桶机用于橡木桶的添酒、清洗等精细化管理,设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酒窖常年温度为12-16℃,湿度为75-85%,保证了所贮藏的各种酒的充分酝酿和缓慢成熟。
张裕卡斯特酒庄引进先进的葡萄酿酒设备,将传统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造工艺,与最现代、最严格的葡萄酒酿造方法相结合,使葡萄酒更具贵族气质。张裕卡斯特酒庄的葡萄酒是完全采用自然环境下栽培的葡萄,经破皮、榨汁等工艺精心酿制而成,不同的气候、种植土壤、酿造工艺、储存环境及陈酿时间,使得葡萄酒的风味各具特色。
通过工业旅游的形式,将各方面的特点展示出来、生产的方方面面都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食品行业和制造业学习的典范,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荷风车小镇:老工艺的第二春
去年5月,有一部叫《百鸟朝凤》的电影吸引了许多目光。该片主要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电影表现出对传统手工艺逝去的浓浓担忧,同时也给出了一种保护模式。

无独有偶,荷兰正好有个工业旅游小镇,讲述着类似的故事。传统的木鞋工艺在这里成为旅游项目,不断地重复的木鞋制作过程吸引了许多游客的注意力,让游客充分了解木鞋的制作过程。当然这里也是产业融合的一个旅游方式,这里还展示了奶酪的现场制作过程。游客现场购买木鞋、品尝奶酪。为传统的手工艺复兴制造了新的契机。有WiFi的同学可以通过以下视频了解一下木鞋的制作过程这个案例可以供许多老字号产品企业借鉴——中国有的是百年以上历史的酒庄酒厂、醋园茶厂、食品生产加工、手工艺品制作企业等。
爱斐堡:新型工业旅游模式
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自2007年6月落成,开创了一个集酿酒、旅游、休闲以及葡萄酒知识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酒庄,酒庄原生态地再现了欧洲葡萄酒文化,让消费者不出国门便能体验法国古朴的酒庄式生活,释放都市生存压力,提升生活品质。
除了传统的工业旅游参观项目,爱斐堡融入了博物馆、休闲度假、影视娱乐、婚纱摄影、专业知识培训等,为工业旅游开展的横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可以借鉴给许多享誉国际的大品牌,例如贵州茅台、承德露露等,完全可以操作类似的活动,将自身的企业和整个区域的旅游品牌牢牢捆绑、深度融合。
大众:高科技+品牌模式
工业4.0的风靡,汽车制造业巨头的光环,使大众汽车成为开展工业旅游的标杆。
企业博物馆+工厂参观的模式,无疑是一种新的创新。通常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都是国家公益性的,收藏的是有考古价值的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而当时企业建造博物馆是比较少见的,最多只是个展厅。大众汽车博物馆是德国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展出了大众汽车的很多经典车型,还陈列了很多汽车界的重要历史文献,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光景点
大众汽车投资1.8662亿欧元建立了这座占地总面积为8.3公顷的透明工厂。长140米、高20米的玻璃建筑是透明工厂的生产区,外观光彩夺目、棱角分明,和城市植物园相距仅数百米,与市容和植物园和谐地融为一体。
透明工厂共有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地上部分分为三层,装配的顺序从上至下,第三层是对车辆基本配件的安装,包括线路、车身密封条等;第二层是对车辆的仪表台、动力系统、前后保险杠的装配;第一层是对车辆内部配件的装配和最后的检测;共形成了三大生产循环和一个检测循环。地下部分为物流及进场预加工的。
大众是制造业中具有巨大借鉴意义的工业旅游。

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性的制造业强国,许多家电、电脑、手机生产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大洲,每一家企业都可以通过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的方式来实现多面创收,同时也能向广大游客用更巧妙的方式宣传自身的企业品牌,何乐而不为?
798厂区的创意模式
鼎鼎有名的798艺术区,堪称国内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探讨国内工业旅游发展不可能绕过的话题。
798艺术区的前身是“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2000年12月,该厂区多家分厂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资产重组,大量厂房被闲置。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用了一处12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并将其改造成为前店后公司的模式。
罗伯特有很多艺术家朋友,他们在参观罗伯特的公司时纷纷看中这里的宽敞空间和低廉租金,于是陆续有艺术家租下了厂房作为工作室、画室、展示间、陈列室。
最终这里发展成为北京市地标类文化产业园区,酒吧、餐厅、咖啡店、书店、画廊等经营场所点缀其中,这种模式也带动了国内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文化创意园区”。
尽管研究工业旅游“言必谈798”,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其中一些问题——798园区早期完全是自发形成、自主规划的产物,而后期随着园区的名声鹊起,大量资本进入了园区,短时间内就炒起了园区地价,并拉高了园区内的消费。
同时经过多次整改修缮,目前的798厂区一片簇新,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古朴沧桑气息和创意感,在本来的主要游客群体、主要消费者群体——本地附近居民和在京大专院校师生中,798园区的美誉度开始出现下降。
如何在引进资金促进发展的同时,尽量让创意工业园区保持原有风貌和品牌形象,这需要长期稳定的规划和引导。
鲁尔区:从产业集聚区蜕变至高雅文化
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煤矿区,凭借五百万的居住人口成为了欧洲最大的聚集区之一,如今其文化景观的分布密度也在整个欧洲大陆中名列前茅。 波鸿 (Bochum)、多特蒙德 (Dortmund)、杜伊斯堡 (Duisburg)、埃森 (Essen)、奥伯豪森 (Oberhausen) 这些大都会以及其他许多城市将鲁尔区塑造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惊喜。
鲁尔艺术博物馆群 (RuhrKunstMuseen) 构成了全球现代艺术博物馆最为密集的景观带:20 家博物馆分散在 15 个城市,彼此间仅仅相隔几公里。 即便如此,它们也仅仅只是 200 多家博物馆分布网中的冰山一角,其中 1883 年开放的多特蒙德艺术与文化史博物馆 (Museum für Kunst und Kulturgeschichte Dortmund) 是城市圈中最为古老的展览馆,而富克旺博物馆 (Museum Folkwang) 凭借其每年近 800,000 名的游客量成为了此间最大的博物馆。 这一切都帮助鲁尔区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崭新的文化区,同时它丰厚的工业遗产也会被人们永世铭记。 以文化带动变革,以变革提升文化,工业设施摇身化作令人激动的新舞台,民众满怀热情迈步走向新兴发展之路:这就是鲁尔区。
高炉、储气罐与提升井架这些工业遗产作为那个年代的象征巍然耸立。 至今,鲁尔区的工业元素依然挥之不去,即便这里已经不再运输煤炭,取而代之的是话剧、音乐、绘画、舞蹈、表演等的文化活动。 在这条工业文化路线上至今仍保留着工业区昔日的辉煌:这是一条长达 400 公里的环形路线,纵贯鲁尔区,从杜伊斯堡延伸至哈姆 (Hamm) 和哈根 (Hagen),沿途分布着 54 处该地区工业历史和现状的珍贵见证。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杜伊斯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这个地方曾经是工业废弃地,如今已蜕变为全新的多功能公园,以前的储气罐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其中矗立有攀缘假山和其他一些人们在工业大都会里所意想不到的设施。 同样,与之毗邻的奥伯豪森也将旧时的一个象征物,即位于莱茵赫尔内运河 (Rhein-Herne-Kanal) 和大型购物与体验中心 CentrO 之间的储气罐进行了全新演绎:这个钢制的庞然大物是 1929 年建造的炼焦储气罐,现在大概算得上欧洲最独特的展览厅之一。
埃森如今已成为鲁尔 2010 文化节中心“城区”,它的矿业同盟 (Zeche Zollverein) 不仅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整个地区变革的鲜明体现。 位于埃森大教堂珍宝馆 (Domschatz) 的金色圣母像 (Goldene Madonna) 堪称“埃森珍宝”,虽不够光彩夺目,但仍值得一看。 这尊世界上最早的玛丽亚全身像 (Vollplastische Marienbild) 是中世纪初期最重要的艺术品,将简约与绚丽的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更世俗化的文化作品收藏于红点设计博物馆 (red dot design museum),这也是全球最大的当代设计展览。 4,000 多平米的空间里分布着 1,000 个左右的设计作品,它们都荣获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红点设计大奖 (red dot design award)。
位于不远处的波鸿,耸立着令人为之惊叹的鲁尔三年展中心剧院,即波鸿世纪礼堂,这是的现代化功能性工程建筑最初的范例,也是新鲁尔区的标志之一。 德国采矿博物馆 (Bergbau-Museum) 是全球同类型中最大的博物馆,生动还原了波鸿的过去:烟囱浓烟滚滚,高炉火红发亮。每年有超过 400,000 名游客涌入这里,他们先进入地下参观,然后站在提升井架上,从 63 米高的地方眺望波鸿和“波特”(Pott)。
曾经鼎盛一时的产业集聚地,逐渐衰退,最终成为一片废墟,如何再现他们昔日的光辉,是这些厂区比较头疼的问题。融入创意,变废为宝,对规模较大、名声较响,坐落于大城市郊区,总体交通条件便利,坐拥庞大的周边客源等等的工业遗址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在国内大有可为。
工业旅游源自国外,我们应当洋为中用,加以借鉴。同时国内有许多先进的例子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只有不断地向成功企业学习,才能取得真经,赚来白银。

④ 旅游业怎样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用旅游业带来的人流,吸引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入住,互惠互利!要注意不能影响旅游客户的用户体验。

⑤ “旅游+”到“+旅游”融合创新怎么做

如果说“旅游+”体现的是旅游业寻求与相关产业相融发展的努力,那么“+旅游”,则是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主动融合、合力联动。据权威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旅游”的核心,要明确产业与旅游的关系,抓住产业的“产”,才能立旅游的“业”,产业是根本,旅游应时而变。“+旅游”绝不仅仅是“产业+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产业化程度的提升,是多方面、多范围的产业重塑与再造。
通过“+旅游”的方式,产业休闲、会议、交流与沟通的圈层化平台构建了起来,从产业生产到商务观光、酒庄休闲、健康运动、文化体验等旅游新兴业态的不断衍生,培育出产业内容新增长点。“+旅游”具有非常强的消费者教育和潜在消费者培育的功能,突破狭义的产业受众市场,通过农业、亲子、婚庆、节事、温泉、养生、营地等衍生旅游产品开发,会吸引很多有特殊兴趣爱好的非相关产业型人群聚集。
最后提醒,真正好的旅游产品、服务和体验应该是从产业内部生长出来的,旅游创意策划应该也是宛若天成,而不只是应一时之需而临时拼盘端出来的混搭。

⑥ 如何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从而提升产业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如何挖掘文旅资源?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
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

⑦ 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内容及本质特征

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而旅游产业融合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切入点之一。 国内外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于促进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旅游产业融合,首先明确其在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重要性,进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推动因素。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分析,主要分析其产业特性如何驱动了融合的发生;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及政府对其的管制放松。其次,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详细论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过程即其产业价值链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而保障机制则包括政策及体制两方面。再次,依据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现有的实践基础,总结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四种具体模式,即技术渗透、资源共用、市场共拓和功能附属融合模式,并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可采取的三条途径及其实现步骤。同时,对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缺位行为及政府角色进行了分析。最后,选取杭州会展旅游业作为案例分析,总结出了杭州市会展旅游的运营机制、开发途径、产品模式及保障机制,并提出促进杭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措施。

⑧ “全域融合”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从提出概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3亿。2017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4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2017年全年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比五年前增长69.1%,年均增长11.1%。

国务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中,重点部署了“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工作,包括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等。融合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融合发展战略用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全域融合”思维,推动一定区域以及更大区域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