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旅游收入占经济比例是多少

不超过百分之8

2. 今年国内旅游休闲度假比重有所提升吗

7月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并发布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清晰直观地展现了2017年国内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市场特征、产业特征、旅游客流空间特征、节假日市场特征,并就2018年发展趋势提出建议。据预测,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55.01亿人次, 同比增长10%; 国内旅游收入达5.07万亿元, 同比增长11%。

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方面,休闲度假的比重提升是现实的市场主导特征。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者占32.9%,以休闲度假为目的者占25.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1%和3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出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者占12.2%,以休闲度假为目的者占6.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1.8%和20.7%。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约占到全国的80%,其人均旅游花费约1115.2元,主要集中在交通、餐饮、住宿及购物四个方面。某种程度上,城镇居民的出游特征引领了中国居民的整体特征。综合判断,观光游览的比重下降已经成为国民旅游市场的中长期趋势,休闲度假的比重提升则是现实的市场主导特征。来源:中国网

3. 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多少

【财经网讯】“中国的第三产业或者说服务业可能在2015年的时候会达到GDP的60%,或者说在2035年的时候达到70%”,3月21日,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分会场做上述表示。
在2012年的时候,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和建筑业加起来的第二产业的规模。在未来的10到15年的时间中还会逐渐地实现这样的一个过渡。
中国最终会进入新常态,但现在就庆祝中国进入新常态可能为时过早,史蒂芬·罗奇说,“如果把今天的经济称为新常态可能有一点过于乐观了,甚至有一点点自满,这恰恰是让我感到担忧的。”
以下为史蒂芬·罗奇发言实录:
史蒂芬·罗奇:非常感谢和高兴能够回到中国发展论坛,在这个房间中可能我也是少数几个在过去16年当中参加了15年的中国发展论坛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未来十年的增长前景。刘先生刚才给我们一个大的框架,让我们来了解中国未来十年的前景中一些主要的要素。我在5分半中的时间内说两点,第一给大家一些新常态的介绍。第二是做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我的一个对新常态的评估和刘先生及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之间的一些差别。这就是一些新的主要的特征了,
中国的新常态到底是什么,我把它称之为“下一个中国”。首先它是由消费者引导的服务为导向的,而且对中国来说因为服务业所雇佣的劳动力要比整个制造业和建筑业多30%的就业,所以它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同时也是资源减少的或者是缩减的一个行业,因为它与建筑业制造业相比碳的消耗会减少很多。同时它也是非常有建设性和和谐的,差不多30%的参与过程的人都是来自农村的,所以它将是更加平等和谐的。正如刘先生刚才所说的,我们看到的GDP未来潜在的这种增长率会逐渐地下降,而且不是未来10年是未来20年。随着经济从制造业出口和投资转向服务和消费,对任何的经济体来说它的增长率都会下降。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新常态或者说下一个中国,因此非常重要的是要执行政策。对全面深化中国改革的一个委员会或者是领导小组来说,它的工作也就是要落实这些改革的举措。
所以我就想说到我们第二点,也就是说我的观点和前面发言人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就是我们实现新常态的路线图。这是中国经济的三大组成部分,我想大家看的是第三产业或者说服务业的发展的趋势。现在它已经是中国的最大的经济的支柱了,在“十二五”规划中,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将达到47%,而去年事实上有48%,已经超出了预期。但这其实还是很小很小的一步。在实现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这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刚刚起步这样的一种转型,根据刘先生的预测以及我个人的评估,可能在2015年的时候会达到GDP的60%,或者说在2035年的时候达到70%。
事实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在2012年的时候这是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和建筑业加起来的第二产业的规模。在未来的10到15年的时间中还会逐渐地实现这样的一个过渡。
我有时候有一些担忧,但我是完全尊重中国的同行包括刘先生的观点,中国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事实上我认为还没有到,中国最终会进入新常态,但现在就庆祝中国进入新常态可能为时过早。因为这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转型和过渡,这个转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将我们的经济的推动力进行转变,从非常强劲的这些要素在过去35年当中非常强劲的要素改变成一些新的推动力。在落实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这种惯性也就是旧体制的惯性方面,事实上我们将遇到巨大的压力。历史最大的挑战是应对结构性改革的韧性或者是惰性,对我们来说,我们刚刚开始这样的一种过渡,我们认为已经进入想要到达的程度,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如果把今天的经济成为新常态可能有一点过于乐观了,甚至有一点点自满,这恰恰是让我感到担忧的。而事实上这种经济的转型在未来的10年中,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实现。我认为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在更好的管理的过渡,进入新常态的过渡,现在就喝香槟酒来庆祝还是为时过早。谢谢!

4. 旅游和酒店这类服务行业占中国整个市场的比重达到多少

2007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

5.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12月1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结果: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3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
12月21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了《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宣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
两家都斩钉截铁地说有根据。
国家统计局说: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对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进行了核算。并解释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旅游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国家旅游局说: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以既有的国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法,核算出全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一个是指“最终成果”,一个是讲“综合贡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可以说是“土标准”;一个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可以说是“洋规矩”。
从发布的主体看,一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国家主管部门,一个是旅游业的国家主管部门。两者各有其官方的权威性。
从发布的时间看,先后相距4天。是两个国家主管部门事先缺乏构通,还是两家故意为之?按常理,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应先给旅游主管部门打打招呼。反之,国家旅游局发布年度旅游产业的关键数据,也应给统计主管部门通通气。现在公布的同一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差距如此之大,显然是各搞各的。都在北京,都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两个部门缺乏构通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今年8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16号令,公布《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标准。按理说,这个与旅游部门密切相关的产业统计标准,国家旅游局应高调回应。但事实并非如此,没见到一位国家旅游局负责官员发声。只是少数学者有些评述,本人也曾以短文相议。此次,国家统计局先声推出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结果,4天后国家旅游局拿出自己的统计数据,两者差别之大,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
两个部门对同一个产业的增加值拿出两种数据,有三种可能:其一,一对一错;其二,两者都对,只是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各有其理:其三,两者都不对,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高,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低,都有偏差。
本来,对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功能与作用的量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已探讨多年。现在虽说有了《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也只是“建议”而已。具体到各个国家如何实施,仍有许多难点,特别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众多国民经济部门及省区市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连续的、细化的统计数据,要具体推断出百分之几点几的结论,实比登山还难。借用两个时髦用语,没有“大数据”,何能“云计算”?
对此,我国虽有几个省作过试验,有些学者也作过探讨,但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两个关键的主管部门并未坐下来共同深入探讨、系统调查、典型试验、周密研究、统一部署、联合推动,怎么可能对这个极为复杂、宏大的课题得出共识?尤其是如果以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任期内政绩为冲动点,事先划一个框框,在短时间内急急忙忙想搞出一个“体系”、制订一套“标准”,为“‘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结论寻找“统计依据”,怎么能经得起实践、时间、历史的检验,怎么能取得共识?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一句:极而言之,这道综合性社会经济“数学题”可能不会有一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笔者不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学知有限,也无能力为这场官司论长说短、为这两个数据辨别是非真伪。但是,有一点可以自信地说,解决旅游产业增加值量化这个旅游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摆脱“长官意志”、“权力裁判”,要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要靠各学科、各界别人士的合作攻关。也许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这个难题会多一些方法与渠道。
部门合作、产业融合,这是近来旅游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研究旅游产业增加值这个问题上,何不也行动一下呢?靠一个部门闭门造车不得,靠几个观点相同的专家苦思冥想、构思体系也不行。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开明、开通、开放。

6. 全国旅游总人数大学生所占比例

百分之23%

7. 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继续加快,占gdp比重达到多少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8. 旅游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

2005-201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现价) 同比增长 中国旅游业总收入 同比增长 中国旅游业所占比重
2011 471564 9.2 22500 20.1 4.77
2010 397983 10.3 14832 11.5 3.73
2009 335353 8.7 12900 11.3 3.85
2008 300670 9.0 11600 5.8 3.86
2007 257306 13.0 10957 22.6 4.26
2006 210871 11.1 8935 16.3 4.24
2005 183868 10.4 7686 12.4 4.18

9. 2016年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多少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5日发布数据,经核算,2016年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2979亿元,比2015年增长9.9%(未扣除价格因素),占GDP的比重为4.44%。

旅游及相关产业包括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两大部分。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

10. 中国入境游所占比例 出境游所占比例 国内游所占比例 时间周期1949-2015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国内旅游消费1.65万亿元,增长14.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1个百分点。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同比增长8.7%,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4%,其中门票收入增长8.3%。星级饭店经营出现回暖趋势,客房收入和平均房价增幅约1%。旅行社接待国内游人数增长7.8%,组织出境游人数增长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