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业的功能分析报告
A. 旅游业的功能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相对于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旅游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却显得比较滞后,特别是针对旅游业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的理论依据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旅游业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的程度如何?旅游业是否适合作为支柱产业?在哪些地区适合?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首先还得从旅游业的产业范围说起。我国的旅游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对旅游业产业范围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我国的旅游统计中,最早的产业统计范围仅仅包括旅游经营部门的营业收入,即传统的旅行社、酒店和景区三大块。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产业统计范围扩大到“行、游、住、吃、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各个领域,涉及到与游客消费相关的各个部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广义旅游业,也称为“大旅游”。相应地,旅游统计也改变了原来的从部门产出的角度来衡量旅游业的产出规模,改为从游客需求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业的活动范围和规模。
从游客的需求角度来统计旅游业的产业规模,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旅游业的产业贡献,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旅游统计思路。但由于游客的消费是分散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中,使得旅游业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而存在,因而也无法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揭示旅游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因为旅游业具有这样的产业特性,以及对于这一特性的理解不够透彻,使得我国一些地区对于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地位的认识还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针对旅游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二是针对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功能。
误区之一:我国目前现有的旅游统计制度中,反映经济规模方面的指标主要就是旅游总收入。一些地方在衡量旅游业的经济贡献时,往往是将旅游总收入指标与GDP指标直接相比,用旅游总收入占(或相当于)GDP的多少,来反映旅游业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际上,旅游总收入与增加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比较的结果只会大大高估旅游业所占的经济比重,造成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错误认识,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这一认识误区是建立在传统统计依据基础上的,笔者将之称为收入比重说。
误区之二:在政府和学术界当中,旅游业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一些地方为提高政府对旅游业的关注程度,在对于旅游业关联带动效应的说明中经常引用旅游业每创造单位产值和单个就业机会所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多少倍数的产出和就业机会,遗憾的是,这种引用的理论依据往往都是“据国际上测算”、“据估计”等一些缺乏严格科学意义的说明。我国学者李江帆(2001)曾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了一个较为严谨的旅游乘数效应测算模型,但这一模型也仅仅是针对狭义旅游业(即旅行社行业)的测算模型,对于说明广义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则缺乏说服力。但在实际工作当中,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在用狭义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来说明广义旅游业的产业功能。这种概念上的置换,虽然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客观上则会夸大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作用。这一认识误区是建立在产业测算依据基础上的,笔者将之称为乘数效应说。
因此,笔者认为,如何科学认识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特别是在全国各地日益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形势下,科学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更加需要对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实际上,国家旅游局在制定“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这一提法与一些省区市提出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的提法已有明显不同。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还是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一些地区的旅游业客观上也成为了本地区的产业支柱。但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区来讲,旅游业离支柱产业究竟还有多远?这个标准依然很模糊。
首先一个问题是支柱产业的标准是什么?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国际上都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从产业功能角度来考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产业关联效应是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备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重要条件。
由此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如何测量?这依然是困扰旅游学术界的一个难题。前文已提过,对于狭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但我们对于旅游业的产业范围和产业规模的认识都是基于广义旅游业基础上的,因此,必须用广义旅游业的测算数据来说明广义旅游业的产业功能。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我们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时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政策的制定就会带有盲目性。笔者丝毫不怀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但各地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都不一样,旅游业所赖以发展的环境也不相同,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这些都有赖于我们对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功能有一个更深入和更科学的认识,也是旅游产业经济理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B. 旅游业的行业分析
首先,经济的大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大家有时间也有金钱可以追求更加层次的精神享受,对旅游的需求增加。
其次,它作为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然后,旅游业本身不断发展,延伸,旅游产品的广泛退出,红色旅游,购物旅游,商务和鼓励旅游的大力推进,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
接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缩短了个地区之间的差距,节约了路途上的时间,方面与人们出行。
C.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实践表明,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是统筹经济社会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为旅游直接就是为人服务的,大家也知道,从中国的旅游业,过去不知旅游为何物,到现在认为旅游是高端消费,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个也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一种需求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的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个表现是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全面增长,国内旅游是旅游量最大、潜力最深、基础性最强的,国内旅游良好的成长性能和强劲的带动功能继续蓬勃发展,居民出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旅游首先是把入境旅游放在首位,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三个表现是出境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出国旅游目的地不断的增多,我国国民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出游范围更加宽广、出游方式更加灵活、出游规模日益扩大。
从国内旅游来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里把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第一个,从政治上看,当前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国内立足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立足和平发展,整体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而作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从1985年,中央首次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到1992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再到1998年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到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大培育,从这个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二个,从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表现为强力支撑和转型跃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为中国发展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于入境旅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转变,按照预测,未来10年将保持7%的稳健增长的态势,国民人均GDP也将大幅度提升,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旅游人口、出游率、旅游花费及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拐点。而且刚才讲了,旅游从目前来说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这些经济环境将呈现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镇居民休闲游、农村居民观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我们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强力支撑着转型升级。
第三个,从社会环境来讲,因为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大力创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民生经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游的双向互动效应,能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汇集全民的基础上,旅游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理应也肯定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旅游消费也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休闲权、旅游权,如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一样,是人类全面发展应该享受的权利。这是从中国的旅游发展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游正在向休闲、度假发展,所以这样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共享成果。
第四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表现为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融大国,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崛起,中国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加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越来越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
第五个,科教环境,科教兴国创新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信息科技化、装备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游业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这些科教兴国方略实施,科技的增强是促使了旅游业开发的手段、经营方式、发展空间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化、国民教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旅游环境和旅游意识,也可以极大的增强游客的旅游品质和旅游创新,因为科教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素质,包括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这里涉及到国民的素质问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中国旅游业从事业型,过去中国旅游业是事业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产业型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两次质的飞跃,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战略转型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将进入强国旅游时代、全民旅游时代、休闲旅游时代、品质旅游时代,而中国经过研究判断,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旅游业因为有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基础,又由于旅游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需求。所以风雨过后,中国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拐点,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