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需乡村旅游方面的论文和相关的参考文献,注意参考文献要在论文中出现尾注哦。

内详,复制网址地址下载。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郑群明, 钟林生 - 旅游学刊, 2004
http://www.qq8521.cn/lwzzImg/1156726925092.PDF

关于乡村旅游, 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 刘德谦 - 旅游学刊, 2006
http://www.huiw.com/Upload/Files/NewsAttatches/2/%E5%85%B3%E4%BA%8E%E4%B9%A1%E6%9D%91%E6%97%85%E6%B8%B8%E3%80%81%E5%86%9C%E4%B8%9A%E6%97%85%E6%B8%B8%E4%B8%8E%E6%B0%91%E4%BF%97%E6%97%85%E6%B8%B8%E7%9A%84%E5%87%A0%E7%82%B9%E8%BE%A8%E6%9E%90.-.20071113151920.pdf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邹统钎 - 旅游学刊, 2005
http://www.huiw.com/Upload/Files/NewsAttatches/2/%E4%B8%AD%E5%9B%BD%E4%B9%A1%E6%9D%91%E6%97%85%E6%B8%B8%E5%8F%91%E5%B1%95%E6%A8%A1%E5%BC%8F%E7%A0%94%E7%A9%B6%E2%80%94%E2%80%94%E6%88%90%E9%83%BD%E5%86%9C%E5%AE%B6%E4%B9%90%E4%B8%8E%E5%8C%97%E4%BA%AC%E6%B0%91%E4%BF%97%E6%9D%91%E7%9A%84%E6%AF%94%E8%BE%83%E4%B8%8E%E5%AF%B9%E7%AD%96%E5%88%86%E6%9E%90.-.2008117162649.pdf

2.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兴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一部分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若追溯我国农业旅游活动产生的历史,应该说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游和田园休闲活动等,在很早就已产生,后来出现的城市居民到城郊远足度假旅游虽然十分活跃,但这种传统的郊游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自助式的休闲和观光活动,他们外出旅游多是自发和自助式的,自己选择旅游地点,自己选择或准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食宿问题,即一切活动都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旅游对象也都未经过专门的旅游开发,处于一种“纯自然”状态。因而,他们的旅游活动一般也都没有明确的主题,仅是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方式,不是现代的农业生态旅游。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先发展后规范”。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真正意义上的农家生态旅游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20世纪70年代末,以宗竹林为代表的少数农科村青年农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开始种植花草苗木。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周围的人们从惊讶到眼红,再到跟从,农科村人摆脱了思想的束缚,逐渐使农科村成为川西平原上远近闻名的花草苗木种植和销售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断解放,到农科村购买花草苗木的人越来越多,好客的农科村人总是热情地免费招待远远近近的客人。由于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农科村地道的农家菜和因种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吸引了一些游客,于是,1986年,中国首批农家乐在农科村出现了。农家乐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87年4月,成都日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农家乐”这一名词。一时间,农科村地道的乡村菜品和原生态的农业观光传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担任四川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冯元蔚在考察了农科村之后,为徐家大院题写了“农家乐”,于是,这一新兴事物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此时,整个农科村已有近40家农家乐,主要形式是利用本乡生态优势,组织部分农户利用自家小院接待游客。游客在农户家花十元人民币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欢迎。农业旅游逐步成为大型休闲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基地,并被中央领导肯定。

(3)第三阶段:“品牌化、规范化”阶段。经国家旅游局验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标志着农家生态旅游进入树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阶段。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而这些项目的开展,大多是设在农业资源基础好、特色明显、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农家生态旅游区,安徽黄山休宁县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睢阳县的绿雕公园等。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家生态旅游基地。

3. 急求一份项目经济可行性报告 !!!!

沿淮各市经贸委: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的管理,全面考核工程实施情况,规范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保障工程质量,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OO七年三月十九日

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以下简称国债项目)的管理,全面考核工程实施情况,规范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保障工程质量,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竣工验收由省经委负责组织。

二、验收依据

第三条 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是: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的工程设计、变更设计文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内容等若有调整,按照批准后的调整文件执行);经备案的招标文件、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及合同文本;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投资计划和资金计划文件;国家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

三、验收条件、内容和程序

第四条 竣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一) 工程已按批准的设计完成建设,通过交工验收;交工验收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等问题已处理完毕,并经项目法人验收合格。

(二)需进行专项验收的项目(如环保、消防、劳动安全等),经有关部门专项验收合格;

(三)工程经试运行满足设计要求;

(四)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并已经通过审计;

(五)参建单位已提交各自的工作报告;

(六)竣工文件已编制完成;

(七)经有关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合格并形成工程质量鉴定报告;

(八)项目技术资料按照要求归档,能够满足生产使用和维修的需要。

第五条 验收内容:

(一)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二)投资完成情况;

(三)工程质量及技术设备运转情况; 项目工艺水平、处理效果及处理能力情况(水及水污染物循环利用率等主要指标达到设计文件的规定)。

第六条 业主单位应在项目竣工投产后试运行3个月,运行期满后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经市经委签署意见后转报省经贸委。省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竣工验收专家组到项目现场进行验收。

第七条 验收专家组负责审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听取并审议项目法人、招标代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运行监测报告和审计意见,审阅工程档案资料,审议工程决算报告,实地查验建筑及公用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情况,并对投资、工程设计、施工、设备质量、运行效果和投资效益等作出全面评价,形成验收意见书报省经委。

省经贸委根据验收专家组的验收意见书做出验收批复,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四、罚 则

第八条 项目竣工之后,凡不按照要求报请验收的企业,视同工程不按期完工,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条 对验收中发现的工程、技术质量问题和工程运行后污染治理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责令限期整改;属重大技术质量事故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 对验收中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投资严重偏离批复概算而未报告的、改变国债专项资金用途、逾期不改正等重大问题,给予处罚,国债资金予以追缴。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林业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独立解决生产或科研中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技术中取得良好效益;发表、出版或撰写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或学术、技术报告;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森林培育、森林经营、调查规划、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林政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园林绿化、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果、林特产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以及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生产、加工、研究、推广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大学专科学历且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累计20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熟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及《江苏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级项目的参加者;或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或省林业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二)参加起草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条例或本专业的各级技术标准,且为主持者或主要参加人。
(三)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技术规定4项以上的主持者或主要参加人。
(四)市(厅)级以上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五)市(厅)级以上森林保护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六)市(厅)级以上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调查规划、林业专业调查项目的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七)研究开发林业及相关专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项以上,且为主持者或主要完成人。
(八)林业技术服务、科技管理、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等工作的业务技术骨干。
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获本专业发明专利(发明人),产品经有关部门批准生产、使用,并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三)作为主要参加人起草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条例1项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本专业的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1项以上或企业技术标准2项以上,并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实施。
(四)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林木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工作,推广造林面积5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增益15%以上或推广经济林面积3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增益20%以上。
(五)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造林工程5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造林成活率85%以上,作业质量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六)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营林工程10万亩以上,作业质量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且林木蓄积年增长率10%以上。
(七)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培育林木良种合格苗10万株以上,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八)在森林保护责任区内连续5年或累计8年达到森林灾害控制责任指标,或在预防和扑灭森林灾害中应用新技术作出重要贡献。
(九)主持职责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工作,辖区内森林受害率明显下降,防治率、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不断提高,达部省级标准。
(十)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县以上森林调查或林业专业调查3次以上,经省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十一)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建设技术工作或重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有突出成绩,受到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表彰。
(十二)在勘测设计、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果等项目中,作为主要参加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或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效或增加经济效益达20%以上的2项(或30%以上的1项),或所主持开发的新产品被评为国优、省优、部优或绿色食品。
(十三)在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的林业综合服务工作和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办好科技企业,加强科技成果、科技档案、业务培训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突出成绩,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或表彰。
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论文、著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三)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或专业文章1篇,以及在省级以上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作为第一作者宣读、交流论文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四)撰写地市级以上本专业较高水平的技术培训教材、讲义5万字以上(公开发表或内部发行)。
(五)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或专业文章1篇,以及为解决疑难技术问题而撰写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或经同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已取得预期效果的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2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三条 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特殊成就的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
第十四条 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为适应公路建设和发展需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的要求,在总结《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试行办法(草案)》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物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公路建设
目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路网状况,充分地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条公
建设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大中型,高等级公路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含国边防公路)均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小型项目可适当简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本办法自行规定.
可行性研究按其工作深度,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路网规划和公路建设五年计划为依据;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级单位的委托书)为依据.
第三条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依据,历史背景;建设地区综合运输网的交通运输现关和建设项目在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们及作用;原有公路的技术状况及适应程度;论述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物征、研究建设项目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预测交通量,运输量的发展水平;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特征;筑路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论证不同建设方案的路线起讫点和主要控制点、建设规模,标准,提出推荐意见;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测算主要工程数量,征地拆迁数量,估算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式;提出勘测设计,施工计划安排;确定运输成本及有关经济参数,进行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收费公路,桥梁、隧道尚需做财佃分析;评价推荐方案,提出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详细要求见附件1及附件2.
第四条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重点阐明建设项目的必要性,通过踏勘和调查研究,提出建设项目的规模,技术标准,进行简要的经济效益分析,审批后作为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通过必要的测量(高等级公路必须做),地质勘探(大桥,隧道及不良地质地段等)、在认真调查研究,占有必要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建设方案从经济上,技术上进行综合证、提出推荐建设方案,审批后作为编制设计计划任务书的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之差,应控制在上下浮动10%以内.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须由获行相应等级的公路工程勘察设计证书的单位承担.大中型项目,高等级公路及技术复杂的独立大桥,500米以上的隧道工程项目,原则上应由持甲级证书的单位承担.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组织有经验的核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拟订工作大纲和工作计划,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涂的调查,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就后,经编制单位行政领导,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委托单位三十份,由建设单位报送主管部门审查.
第六条建设单位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要签定合同、明确任务,工作深度,完成时间,双方责任以及有关问题,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会给可行性研究费用.建设单位委托工程可行性研究任务时,应向被委托单位提供经上级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及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七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交通部颁布的技术标准,规范等.有关经济评价和交通量预测,应分别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办理.如另用其他方法,必须加以详细说明.
第八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应按国家计委的规定办理.一般应先由主审单位组织预审,认为报告内容齐全,研究成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的要求时,才能提交正式审查,否则应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后再行报审.
凡需由国家计委或交通部进行审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生行组织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现行报审.
第九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幅面心寸采用297×210毫米(A4)或297×420毫米,(工),附件单独装订.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采用淡黄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采用墨绿色.
第十条引进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解释权属交通部.执行中如与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时,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一九八二年颁发的《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试行办法(草案)》即行废止.
本办法中的高等级公路,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专供汽车行驶的二级公路.
附件:
1.公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2.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3.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
4.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交通部一九八八年六月

4. 记书圣故里我见过的特色民宿,你想看看吗

想。因为我最喜欢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了,所以很想去看看,体验一番。

5. 我想办个网站,可不会做项目建议书,求帮忙

说实在话,如果是做自己不会的,很难
15分在网络上想找一个项目书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真想做这个事情,以你现在的情况
至少要有以下之一
有钱
有朋友
有时间

6. 旅游客体的旅游客体的特征与文化功能

旅游客体具有空间性特征(即存在的广泛性、区域性和地域性 的相对稳定性、构景要素的组合性),时间性特征(即季节的变化性、时代性和时代变异性),经济特征(即价值的不确定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即感知决定性、内涵丰富性、美学观赏性、启智功能性)。除了这些共通性之外,旅游客体的两个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具备其独立的特征。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1) 自然地带性
构成自然景观的要素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动植物等,这些自然地理因素必然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纬度地带性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的辐射不一,各地的热量条件也因此不同。二是受经度地带性的影响,海洋和大陆的不同存在,海陆环流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和自然地理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接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三是受垂直地带性影响,山地,尤其是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各部分随山势高度而发生带状的更替。河川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理实体,其风景的变化,受地带性影响最为典型。热带河川,如非洲刚果河等,水量大,河面开阔,水质澄碧,一般河汉支流较多、较复杂,两岸雨林茂密蔽空。亚热带河川,如中国长江,水源充裕,江水浩荡,水景优美,两岸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暖温带河川,如中国黄河,水量四季不同,有枯水期、汛水期之分,汛期洪涛滚滚,黄浪汹涌,枯水期甚至出现断流。中温带和北温带河川,如松花江一带,水量丰沛,含沙量小,水色变白,两岸针叶阔叶林混交,森林密布,夏季葱绿,冬季林海雪原。寒带河川,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暖季河水漫漫,寒季银河成带,两岸寒带灌木和沼泽树林,一片空阔旷野的氛围。其他如植被、动物、气候,地带性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
(2 )生态实体性
旅游客体中的自然景观都是由直接承受旅游活动的实实在在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如高山云海、奇峰怪石、森林瀑布、海滨沙滩、戈壁沙漠、珍奇禽兽。没有这些实体的内容,也就失去吸引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动力。这些实体因素是大千世界经受亿万年的地球物理运动所造就的,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旦改变就会失去它们独特的美感。自然界的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个系统的变化失衡。海南岛三亚湾海滨的珊瑚礁海滨游览地,由于有珊瑚存在,海下波潮平缓,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可供人们开发”人工海底乐园“,从事海底观光、潜水游览等旅游项目。但近年来人们一味开采珊瑚礁,作盆景和造型出售,引起海水变质,鱼虾减少,海滨失去往日魅力。有关单位正通过新闻传媒大声疾呼,保持自然景观的生态平衡。自然景观生态性的重要,往往在该外景观遭受破坏后、恶变趋势明显后才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恰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这一特征了解和重视不够造成的。
(3)时空感受变化性
许多自然景观给游人的美的感受困时空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因素,一是景观所在地的气象要素在一日内不同的时间有变化,日出、日落和云层遮日时,山景因太阳辐射不一而变幻、黄山在阳光灿烂时展现出蓝天、白云、碧山、绿树、虬松组合成的鲜明画面。而一旦云朵遮日、景观随之一窒,从山缝、崖谷中立即飘出阵阵烟气,形成云雾,使画面若隐若现,游客散曳其中如人仙境,别有一番情趣。清晨花木如洗露珠欲滴;中午晴日高照,万象景明;傍晚夕阳西斜,群鸟归巢;夜晚皓月当空,树影婆娑。山形地势会因四时光影变化呈现不同形态。加上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变幻出多重景象。二是自然景观在不同的季节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亚热带山地”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有许多景观只有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出现,如东京春季缤纷的樱花,北京秋季香山的红叶。 (1)历史积淀性
人文景观中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几千年来积淀的灿烂文明。外国游客到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不是为享受自己在本国内可以得到满足的休闲娱乐,而多是为体验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大多都具有史学价值,是历史的见证,是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使游人了解人类的昨天,增长知识。人文景观内容的历史越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陕西秦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被看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就,就在于从这气势恢宏的兵阵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人类的智慧、军事技术和制作工艺。同样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罗马大斗兽场、巴比伦空中花园、圣索菲亚教堂、希腊雅典卫城、大津巴布韦石头城、苏格兰爱丁堡……,这些人文景观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差异,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世界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民族文化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文景观的内容的差异集中反映在民族性的差异上。以寺庙建筑为例,佛教寺庙在印度时往往以精舍、石窟寺和有顶无壁的形式出现,传人中国后逐步转为殿堂式并形成中轴对称的建筑群格局,然而在傣族居住地区还多少保留着一些供僧人打坐的无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圆顶建筑和望月楼亭结构传入中国,在内地也逐步殿堂化,出现飞檐斗拱的中国化清真寺。不同民族的同类人文景观的差异很大,如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和民族语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其象形文字犹如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去游览。
(3)时代精神性
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不同的时代,其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有些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如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城的种种赌技、赌具以及与之配套 的服务行业,泰国的”人妖“表演和其他色情服务业,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这类内容是绝对不合法的。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建立的赫尔辛基集中营、奥斯陆集中营当时是法西斯血腥的杀人场所,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坑道堡垒是戒备森严的防御工事,今天用为历史的见证,追讨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武器。封建帝王的宫殿和皇家园林别墅,在中世纪也是普通百姓无法涉足的禁地,到了民主时代,成为游人了解过去帝王家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此可见,人文景观具有随社会时代变化而性质变化的特点。相对于自然景观的实体性,人文景观含有精神文化的内容,精神文化内容有的以物质 实体为载体,有的单纯是精神文化的,如传说故事、民族歌谣,这些 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与实体的景观相互渗透,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湖南岳阳楼,若论其自身建筑,充其量也不过是略有特色而已。而岳阳楼斐声海内外,还主要由于它是三国时东吴的阅兵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均在楼上留下诗赋,特别是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亡乐而乐“的千古绝句,从而名声大噪的。文因景名,景借文传。 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天象、山川、动植物已自然存在。人类早期先民忙于为自身的生存而斗争,与山川自然处于一种抗争的状态。那时没有当今意义的旅游,更谈不上与山川自然达成和谐之美,先民称美为”甘也,从羊从大“,对美的感受仅是用打来的猎物填饱肚皮。早期人类逐渐开始用兽牙、兽骨串成项链佩戴,用树皮草叶遮体,用羽毛兽皮装饰,除了对动植物有了朦胧的美感之外,还夹杂了一些炫耀狩猎成就,希冀神灵呵护的崇拜心理。山川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神灵主宰,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瑞托萨主宰山林,阿尔斐俄斯主宰江河,古埃及人也像中国魏国邺郡人一样敬仰河神,以美丽少女投入河中,为河神娶妻。中国人到周代开始将山川自然作为人的生活背景,对之产生审美意识。《穆天子传》载”天子遂袭昆仑之五,游轩辕之宫,眺望钟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立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块之器,重膏银烛之宝“。周代典籍中还可见许多赞美山水的文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土风奢靡,以欣赏自然山川的美为荣,追求纵情山水。社会动乱,名士纷纷隐逸山林,同时道、佛教昌盛,人们寻求到景色秀丽的深山中苦修,形成崇尚山川自然美的盛世。晋代僧人惠远的《游石门诗·序》显示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自然山水已经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评价。”山中宰相“陶弘景《答谢中书》礼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清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猴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自然风光作了高度的评价。进入隋唐盛世后,经济繁荣推动文化的繁荣,古代的山川自然景观愈来愈步入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内心深处。随着宗教的发展,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争相去深山幽谷朝拜宫观、寺、庙、佛塔、石窟,游玩山川风光也逐渐普及,对山川自然的欣赏是世界性的。《荷马史诗》中,已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词句,罗马帝国时的贵族游览山川自然也较普遍、而真正自觉的、目的明确的自然观光旅游出现在旧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思潮的持续影响下,掀起”回归大自然“的热潮,并对自然风光作系统的理论分析。
山川自然的美学特征
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对旅游主体进行美的感染的基础是自然美和人文美。大自然是多因素构成的大千世界,自然美也包容了许多方面。
形象美。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其美的第一要素是形象美,按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形象美分为雄伟美、秀丽美、险峻美、奇幻美、幽静美、旷达美。
色彩美。色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给人的视觉感官以最强烈的刺激,自然景观跃人人眼帘里的第一信号是色彩,其次才是形象。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斓的鸟兽虫鱼、光彩夺目的旭日晚霞、速现速离的蜃楼极光,……,种种奇观莫不以其色彩特色来吸引游人。色彩象征人的性格,调动人的情绪,是生机的表征。红色使人激动,绿色使人清新,白色使人轻松,紫色使人神秘,黑色使人沉重,五色缤纷使人赏心悦目。无论是峡谷中有层次的绿色(由淡绿、中绿、渐至墨绿,直至融人背景),还是在夕阳周围的晚霞(由黄、红、橙、紫直至青、灰、黑),色彩使景色的纵深感加强,色彩也使静物产生动感。大自然的色彩美可以分为单纯色彩美和纷呈的色彩美。
形态美。大自然景观要素有自身因素和外力因素,外力因素使景观处于一种动态,而自身因素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其静态美如色彩美,固然重要,但它不如动态美变幻多、层次多、观赏近景宜于静,观赏中景、远景,宜于动或动静结合。看三峡、游漓江都适宜在船上看,主体是运动的,从不同变换的角度看客体静态美是相对动态美而言的,静态美主要指山、石、远树、止水的形象、沉稳的色彩给人的宁静美感,而动态美包含的因素较广:大海波涛澎湃、钱塘潮头涌动,是雄壮的动态美;遥挂前川的瀑布、形状各异的泉水,是灵姿的动态美;花卉在风力的吹动下摇曳飘动是风韵的动态美;深谷中冉冉逸出的云雾,使”山在虚无飘渺间“,太阳一照,旋又山清景明,细雨沥沥,景物若隐若现,是飘渺变幻的动态美;动物的行止跳跃,如猛虎下岗、孔雀开屏、鸳鸯戏水,是生命力展示的动态美。动在美还包括一些微动态,如轻风吹拂水面的涟漪,轻展蕊瓣的花态。
声音美。声音是大自然景观的又一个吸引因素,游人喜欢重返大自然,但也不是与尘世隔绝,谁也不喜欢无声响的”死亡界域“。大自然中有许多令游人心清愉悦,产生共鸣并展开联想的美妙声响、林海松涛、深潭落瀑、空谷足音、清泉涌喷、溪流潺潺、蛰蛙和鸣、幽林鸟语、雨打蕉荷……,大自然能组合起让人流连忘返的交响乐。这自然交响乐,令忧烦者解脱愁思,令懦弱者振奋,令过于激动者宁静,令音乐家产生新的创作,《流水》、《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空水鸟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都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来源很多。有的来自于山谷砂石,河北青龙县的响山,因万年以上的风化和地壳运动,山顶山腰的石穴、石柱、石壁、石罅极多,山对面是一条深山沟,劲风吹来如乐师贯气,风入山如入乐器,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搏柱如钟,穿罅如吕,一时黄钟大吕之声在两侧高山的空间中久久回荡。有的来自植物林木,长白山的松涛,如海涛、潮涌,震撼游人心灵。有的来自水体,巨大的水体会发出雷鸣般的声响,细小的水体会发出细柔的声响,使自然山水增添诱人的效应。古人形容黄山鸣弦泉”弦中有流水,石上发清音“,落泉拍击空石,发出动听的琴瑟之音、无锡八音涧、普陀山潮音洞都会使人陶然若醉。有的来自动物,澳洲的琴鸟,叫声如银铃敲击,它还会模仿马嘶声、羊咩声、狗吠声、锯木声、喇叭声等数十种声音,是动物界的”口技“专家。我国的画眉、八哥、鹦鹉以善于模仿人声,歌功颂吉历来博得人们的喜欢。大自然中莺歌燕舞百鸟啼鸣,春虫歌咏,秋虫吟唱、天籁之声;既为其他旅游客体增色,也是一种 独特的旅游资源。
气味美。自然景观素以清新、淡香的气味吸引游客,气味美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是花香,其实植物的茎、叶、果,甚至皮都有发出香气的。以”香“字命名的植物不下数十种,如香兰、丁香等等。植物二香历来为人称颂,唐太宗李世民赞兰花”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皮日休赞牡丹”独占人间第一香“;元代画家王冕赞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叶梅峤赞荷花”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清淡的植物香沁人心脑,清新提神;浓烈的植物花香令人陶醉,坦桑尼亚的木菊花、埃塞俄比亚的香脑树都会使人陶醉。此外大自然中有香河、香泉,少数动物也会发出独特的香味。
寓意美。自然景观的寓意是自然景观的内在美,包括我国传说审美观念中的”比德“的思想。”比德“把自然物象比附人的道德,使自然物象”人格化“为具有伦理价值的意象、如把山比附为”厚重不迁“的仁德把水比附成”周流无滞“的智慧就是如此。此外,寓意美还包括把一些自然景物赋予深刻的含义,或比附为其他事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阴雨和晴朗的不同天气的洞庭湖景色比附游客的心情”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于是戏剧电影中往往用电闪雷鸣寓意大难临头,春和日丽寓意幸福祥和。而大自然中最易使人获得丰富的寓意的是观赏性植物,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赞誉生于恶劣环境而品格高尚的人物。”零落尘泥碾作尘,只,香如故的梅花“和”千磨万击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加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苍松,被用来标榜仁人志士的气节。人们誉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玫瑰、蔷薇、月季为”园中三杰“,兰、菊、水仙、菖蒲为”花草四雅“,各取其比兴之意。
自然景观的人格塑造功能
自然景观的美的因素是先人类而客观存在,是物的美、内在自然的美,此美上升并转化为旅游客体的美,变为人类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在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人类酷爱自然景观的美。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使人的各种感官获得快感;二是因为自然景观的组合风格与审美主体人格心理之间产生了象征性契合关系,自然景观的具体形态和自然属性启发人们去发现自然景观的象征美。人类自古喜欢翠竹,它长得既高且直,中空有节,枝条平垂,绿叶常青,给人的感觉是:线条曲直参杂,色彩素雅清新,结构疏密有间。人类有”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中国人尤重视这种伦理性的审美观。竹干挺直犹如人格的刚直;竹节相衔犹如民族的坚贞气节,中空犹如谦虚的美德;常绿不凋比拟人类生命力的顽强,直立飘逸的造型犹如人的潇洒风姿。人类崇尚刚直、坚贞、谦逊、洒脱,故赞美翠竹的诗文画卷汗牛充栋。景观本身的象征意义与人们所褒赞颂称的人格相辉映、我们重视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内在美的观察欣赏,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但不能忽略旅游客体对旅游全体的人格塑造功能,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明人祝光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游者主体能否进入自然风光的情境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条件,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探求出自然界的运动旋律。人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又因其自身不断感受大自然的美,不断彻悟大自然的哲学道理而提高。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促进审美能力提高的活动,自然景观可以使旅游者的审美能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深化,即提高旅游主体的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第一,自然景观使旅游主体产生直观的审美感知。
第二,自然景观不仅以其直观的形美、色美、味美、音美愉悦旅游主体的身心,更以其实体在更远、更久的空间和时间里促进旅游主体--游客的旅游审美联想力,让旅游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情感记忆相联系,产生更为浓郁的体验。
第三,自然景观调动旅游主体的审美想象。
人文景观的人文塑造功能
人文景观以其人文塑造功能来划分,可分两类:文化传统类景观,包括历史遗迹(人类遗址、庙坛陵墓、古城帝都、寺观塔舍、园林胜迹、碑碣塑雕、陶俑古玩……)、建筑园林(建筑奇观 、神殿教堂、宫殿城堡、中西园林)、民俗风情(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商贸、节庆、婚丧、民间游艺)、文学艺术(古代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绘画);文化新创类景观,包括主题公园、新兴城市风光、乡村文化等。两类人文景观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起不同的作用。
(1)文化传统类景观的张力
第一,巨大的人类历史创造力。
第二,强烈的艺术杰作吸引力。传统人文景观中有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古代铸造和雕塑,它们都显现着高度的艺术魅力,吸引游人。
第三,民俗风情的感化力。
第四,文学艺术的渗透力。
(2)文化新创类人文景观的活力
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创置一些新人文景观。以符合当代人的游览需求新创的人文类景观有以下几种:
第一,当代建造的各种纪念性场馆,如名人纪念馆。
第二,复原和再现历史上的人文景观。
第三,为使没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配置上人文景观,为游人不出本地、本国就可以欣赏异国、异域风光,为使世界各类人文景观集中再现于一域,人们兴建了许多主题公园。
新创的人造景观对旅游主体有感染力,对旅游事业的推动起很大作用。首先,它能缩小时间距离,再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使游人受到历史的教育,增进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观念,也警示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其次,新创人文景观,能缩小空间的距离,让旅游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走出国门。再次,对一些文明历史较短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新创人文景观填补其旅游资源的不足,使国内和世界旅游资源配置趋于平衡。